根據歷年來的統計,幼兒發生意外事故的場所,「家」裡佔了6~8成,遠超過其他場所;再從居家事故的地點來看,「客廳」和「臥室」的發生機率約6成左右,也高於其他地點。也就是說,當孩子待在比較熟悉的地方時,爸媽反而容易掉以輕心而發生意外事故。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不能讓6歲以下的兒童獨處,然而2017年靖娟基金會與台北市福安中心的調查卻發現,近2成家長曾讓幼兒獨處,超過5成家長曾將幼兒託付給國小兄姐照顧。提醒爸媽,獨留幼童在家(即使有國小兄姊)不但觸法,還可能因此發生幼童用火、墜跌等居家事故。
根據統計,6成以上受傷送醫的兒童,發生事故時都是有大人在場的。那為什麼還會發生意外呢?有時是因為大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有時則是太累、睡太熟了,還有時是以為有另一個大人看顧著等等原因,而一時疏忽讓孩子發生意外。因此,要真正保障孩子的居家安全,大人不只是要在場,更應保持清醒的陪伴。
居家環境的安全檢核並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必須隨著孩子年紀、發展特性持續進行。比如:6個月以下寶寶大多待在嬰兒床,因此,嬰兒床周遭是重點;6個月之後,寶寶開始學爬、學站,還喜歡把物品往嘴裡放,這時除了確保活動區域的安全,危險物品或小物件也要收好。另外,如果不只有一個孩子,家中擺設與動線的安全性,也必須同時滿足大孩子和小小孩。
根據觀察,從小被保護得越周密的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也相對較薄弱。隨著孩子成長,獨立行動的機會增多,爸媽除了被動的保護及禁止之外,還應該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並適時教導正確使用各類家用品與工具,也可以藉由新聞報導的意外事件,和孩子討論如何因應,逐步建立孩子的安全觀念及自我保護能力。
爸媽們,一起來擔任「居家安全糾察隊」,揪出家中的危險因素吧!仔細檢視家中可能傷及孩子的「NG」家具擺設與生活習慣,並立即著手改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意外。爸媽應具備正確的急救處理知識與技巧,當意外發生時,及時發現並妥善處理,就能降低傷害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