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孩子玩躲貓貓,只會躲在同一個地方?

老大3歲。2歲半開始,我們就和他玩躲貓貓的遊戲,他玩得很高興,每次尖叫一聲,跑到房間裡去,等我們去找時,才發現他只是趴在大床的正中央,用手把臉捂著,我們又好笑又擔心。後來幾次,他爸爸帶著他去躲,教他躲在比較看不見的地方,可是下一次再遊戲時,他就只會躲在他爸爸教過他的那幾個地方。他來找我們也一樣,譬如我躲在門後被他捉到了,以後每一次他都只到門後去找,他這樣是不是有問題呢?
您很生動地把孩子遊戲時的可愛舉動描繪出來,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一位愛孩子的母親心思的細膩和觀察的入微。能關心到孩子這些小地方,相對地應更能和孩子共享其成長的喜悅。

其實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所見的並不相同,他們不是一個「小型的大人」僅僅認識比較少的東西而已;他們連「認識」的方式也和大人不一樣。就好像從裝了不同鏡頭的照相機裏看出去,我們會見到不同的景觀一樣。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不停地透過各種「認識環境的鏡頭」(可以稱它為認知形態)來觀察、解釋及因應他面對的環境。當孩子學得更多、更成熟了,發現原來的鏡頭裏某些景物被遮蔽了,而使他不能解釋某些現象時,在困惑中,舊的鏡頭被放棄了,孩子換了一個視野更寬廣的新鏡頭。這時孩子眼中的世界會逐漸從紛亂到有秩序,從自我中心到可以客觀推論,從五官經驗為主的感受到以語言(符號)為主的感受,這個過程就叫「認知發展」。

孩子剛生下來,自己不能行動、看也看不清、聽也聽不懂,一切都是別人照顧得好好的,他可以感受到的環境就僅限於他自己,這時候他的「世界觀」大概就等於「自我」了——我是世界的中心;他無法從「自己」和「現在」以外的角度看事情。舉例來說:跟一歲的孩子玩,您拿著報紙,一下子從報紙左邊出現,一下子從右邊出現,孩子會咯咯笑得樂不可支,那是因為孩子一下子見得到你,一下子又看不到你,覺得你一會兒存在,一會兒消失,太有趣了,所以他笑。這個把戲再和五、六歲的小朋友玩,就失去「笑」果了,因為他們的「鏡頭」早已換過,知道雖然看不見您,您還是存在的。

再說自我中心,像您說的,孩子把眼睛摀起來,便以為別人都看不到他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看不見,所以你們也都看不見。同樣的,小小孩子在自己滿足之前是不會顧慮到別人的,友愛和同情都是後來的事。

大人學習新的東西,可以從很多不同的經驗歸納出一個共同的原則出來;也可以由語言做精細的區辨,好像一個管理良好的倉庫,可以分門別類地把貨品井井有條的存放在空間裏。孩子則不然,因為詞彙有限,他們的區辨能力和大人不同,如:吃橘子時,他們會先要求媽媽把「骨頭」拿出來。在知識的儲存上,也不像大人這般有秩序,更不用說歸納出新的原則,只能舉一反一,這就造成您的寶寶每次都只會到相同的地方去躲、去找的情形羅!他絕對不是有問題。

認知發展不容易因訓練而加速,所以您也別急,拿本本子,把這些記下來,嘗試透過他的「鏡頭」看這個世界,是多有趣的一件事。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