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做討好孩子的父母
在孩子智慧開啟之前,父母必須擁有某種程度的權威才能教好孩子的習慣;當孩子可以講道理了,父母更要讓他明白做某件事會有的後果,傳承自己的經驗給孩子,而不是只想討好他。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浮萍男孩》(Boys Adrift)和《棉花糖女孩》(Girls on the Edge)的作者,美國賓州大學家醫科醫生,也是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的薩克斯(Leonard Sax),最近寫了一本書叫《Collapse of Parenting》。他認為美國現在在科學、創意、PISA(一個國際性的學生程度評比,我們台灣也有參加)各方面都顯著退步的原因之一是美國教養的文化改變了,以前的父母講話孩子要聽,現在父母放棄了他們教養孩子的責任和權力,改為做孩子的朋友和情人,孩子變得不尊敬父母,敢跟父母頂嘴互嗆。他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沒有紀律的孩子無法學習,也無法跟別人競爭。
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明確的規範
他說,對幼兒,父母不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跟孩子討價還價,而是要很明確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媽媽帶了她發燒的6歲女兒來他的診所看診。他在檢查了孩子的耳朵,確定沒有中耳炎後,便跟孩子說:「現在我要看一下你的喉嚨。」就在他要拿壓舌板來看時,這個媽媽跟女兒說:「親愛的,醫生要看一下你的喉嚨,你說好不好呢?如果你讓他看,等一下我帶你去吃冰淇淋。」結果這個本來看耳朵都無事的小女孩,一聽,就立刻放聲大哭,說她不要給醫生看喉嚨。他說本來只要2秒便可解決的問題,被這母親一攪局,他花了好幾分鐘才安撫下孩子,而且這個母親把看病變成了賄賂,令他很不滿。
他觀察到現在父母不敢跟孩子說命令句,什麼都要商量,早上起床要問孩子:今天要穿紅色的,還是藍色的衣服?早餐要喝牛奶還是果汁?要吃煎餅還是吐司?他認為太多選擇對幼兒並不利,在孩子智慧開啟之前,父母必須擁有某種程度的權威才能教好孩子的習慣,而且人都是好逸惡勞,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快,所以好習慣必須在父母的堅持下,慢慢養成。
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才能養成好習慣
有父母認為用命令句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薩克斯醫生找了很多資料來證明這是迷思,美國創造力最強的時候是1945~1970年代,那時,美國在學術上、商業上、製造業上、通訊運輸各方面都領先全世界,而那時候年輕人成長的年代正是父母有絕對權威的年代,成功的條件不是聰明而是毅力,這些品格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
他問: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健康食物的方案立意良好,但最後為什麼失敗呢?就是給了孩子選擇權。因為健康食物一般來說,沒有披薩、漢堡、薯條那麼吸引兒童,他說不應該讓孩子選,應該告訴孩子「這些食物對你好,你應該要吃。」吃飯時是父母瞭解孩子今天做了什麼事的最佳時刻,不應該允許孩子滑手機,也不應有電視和收音機在一旁喧鬧。孩子必須要吃父母準備的晚餐,若不吃,不可以妥協,不妨直接送孩子上床去睡,等他餓了,就什麼都好吃了(美國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最常用的方式便是不給晚飯,直接上床睡覺)。他不認為餓一頓是虐待,上一代的美國人很多都是這樣學會好習慣的。
討好孩子,無法養成學習力和創造力
現在美國主流文化是嘻哈文化,學生普遍不尊重師長,薩克斯醫生很替美國的未來擔憂,他對現在父母處處討好孩子、學校裡的教育要變得酷、有趣,很不以為然。他說晚餐吃什麼父母決定,沒得商量;學校教什麼,老師決定,學生不可以鼓噪,因為創造力不是從天下掉下來,反而是孩子的知識愈廣、學習態度愈好的,愈會有創造力。當孩子說「別人都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時,請父母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要聽我的,如果你想做別人的孩子,請去問他們願不願意收養你」。
他認為孩子五年級以後,可以講道理了,要請父母坐下來,跟孩子明白地講做這件事會有的後果,大人的經驗也必須傳承給孩子。
孩子好壞,在於父母是否參與他的生活
薩克斯醫生的這些話,在現在孩子生得少、每個人都是媽寶的文化中,有如暮鼓晨鐘,台灣也有很多老師覺得教不下去,因為現在的孩子也愈來愈不尊重父母和師長。
《顏氏家訓》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習慣的養成是在幼年,正常的愛孩子並不會寵壞他,孩子行為的好壞不在管教的鬆和嚴,而是在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陪伴他一起長大。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想一想有則改之,無則勉之便好了。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