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父母協力育兒

父母與祖父母的角色不同,對待孩子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對老人家而言,孫子是寶、是要疼愛的,對於行為的包容度就比較寬鬆;但對父母來說,孩子是責任、是要教的,標準就會比較嚴格。其實,只要能瞭解彼此都是為了孩子好,互相體諒,教養問題是可以透過溝通達成平衡的。

和祖父母協力育兒

父母與祖父母的角色不同,對待孩子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對老人家而言,孫子是寶、是要疼愛的,對於行為的包容度就比較寬鬆;但對父母來說,孩子是責任、是要教的,標準就會比較嚴格。其實,只要能瞭解彼此都是為了孩子好,互相體諒,教養問題是可以透過溝通達成平衡的。

1兩代協力教養沒問題(上)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兩代協力教養孩子,一定會產生教養觀念或做法上的差異,只要爸媽把握原則,同理長輩的感受、用對方法和長輩溝通,阿公阿媽一定可以成為最「麻吉」的育兒夥伴。

不管阿公阿媽是擔負起托育者的重責大任,或是在假日時光與孩子相處,對孩子來說,阿公阿媽在他的生活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除了父母之外,影響最深的人之一。或許一提到阿公阿媽協助育兒,大家往往都先浮現隔代教養的負面印象,但換個角度想,回想自己小時候,和阿公阿媽相處的時光,不都是童年中美好又難忘的記憶嗎?

有阿公阿媽,真的好幸福
「去阿公阿媽家」一直都和「快樂」畫上等號,因為阿公阿媽對孩子的耐心、疼愛與包容,有時的確是連爸爸媽媽都自嘆弗如的。

阿公阿媽在年輕時或許為了家計奔波忙碌,無暇也無心享受育兒的樂趣,等到現在照顧孫子時,反而成為「有智慧的資深爸爸、資深媽媽」,能夠從容品味育兒的過程,享受孫子成長的喜悅。也正因為阿公阿媽這樣無條件的愛,適時適切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所以阿公阿媽總是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

同時,在祖孫相處時,阿公阿媽還能夠將豐富的人生經驗,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身教言教,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而且,當孩子有機會聽到爸媽小時候發生的事或是家族故事時,孩子更了解爸爸媽媽,覺得和爸爸媽媽是一國的,也會對家族產生向心力與認同感。這些都是有別於來自爸爸媽媽的教養養分。

拉近兩代協力教養的差距
雖說有阿公阿媽疼的孩子最幸福,不過,當兩代協力教養孩子時,一定也會產生教養差異。根據以往信誼教養諮詢服務以及所做的民調當中,孩子和阿公阿媽相處時,爸爸媽媽在意的多半是:兩代的教養觀差異大、阿公阿媽太寵孩子、孩子和阿公阿媽比較親,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或狀況,在為孩子好的前提下,兩代之間是可以靠著理性溝通協調出方法的;只不過家人之間的相處,有時更需要同理、體諒或是適時運用一些技巧,才能不傷感情又能有效解決問題,讓「爸爸媽媽、孩子、阿公阿媽」的三邊關係更圓融。

訣竅1:從阿公阿媽的角度來想
不管你家的阿公阿媽是屬於哪一種類型,其實爸爸媽媽都應該從自己和上一代的親子關係出發,試著去了解、同理阿公阿媽的感受,並擔負起跟另一半溝通的責任。

像是很多阿公阿媽習慣餵孩子吃飯,往往是因為擔心孩子邊吃邊玩吃不飽,又怕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髒兮兮的,所以總是辛苦地連哄帶騙一口一口餵著孩子吃;如果你是把孩子托給阿公阿媽帶,這種餵飯的事一定更常發生,因為長輩在意的,不是孩子會不會自己吃飯了,而是擔心孩子沒有吃飽會越來越瘦。

當我們試著了解背後的原因,就知道阿公阿媽也是出自對孩子的關心,這個時候,請你多一份體諒,不用要求阿公阿媽一定要馬上改變原有的觀念或做法,而是試著針對問題循序漸 進的溝通,或是想一些變通的做法補強。比方說,當在自己家裡時,你還是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吃;在阿公阿媽家的時候,你就順著長輩的心意,讓阿媽餵孩子吃飯,這或許也是祖孫間的互動與樂趣。假使大部分的時候,孩子都是在阿公阿媽家吃飯,你可以幫忙事先準備一些大小適合、不會掉得到處都是的蔬果棒或小點心,請阿媽給孩子自己拿著吃,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習。

訣竅2:不必擔心阿公阿媽寵小孩
阿公阿媽寵愛孫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管教的尺度往往也比較寬鬆,有時還會在你管教孩子時「出手搭救」這些狀況,往往考驗著爸爸媽媽的管教威信。

這個時候,如果你因為擔心阿公阿媽寵壞小孩,反而在被寵溺的行為上加倍處罰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是非常不聰明的做法。其 實,當你負起教養責任、訂好遊戲規則並在平時確實執行時,孩子會明白你才是教養孩子的主角,阿公阿媽的疼愛只是特例,是祖孫相處時的甜蜜時光,不能取巧類推到平時的行為。

或許有些孩子會仗著阿公阿媽的疼愛而沒大沒小,或是取巧鑽規矩漏洞,故意做出讓爸爸媽媽生氣的事。在責怪阿公阿媽之前,建議爸媽應該先檢討自己平時有沒有以身作則,有沒有對孩子付出足夠的關心,才會讓孩子失了行為的準則。

如果孩子表現得比較愛阿公阿媽,你也不要急著吃醋,不妨換個角度想,這表示阿公阿媽非常用心與孩子相處,沒有虧待孩子,重要的是,當孩子有能力和不同對他好的人建立起親密的依附關係時,他不但不會減少對爸爸媽媽的愛,反而具備了愛人的能力,這也是一樁好事。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兩代協力教養沒問題(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訣竅3:學習阿公阿媽的「撇步」
以前孩子生得多,所以大部分的阿公阿媽都有帶小孩的豐富經驗。比如幫小嬰兒洗澡這件事,即便新手媽媽看了好幾遍的書和影片,但自己真正「動手」時還是手忙腳亂、丟三落四的,要是孩子一哭,自己也快要跟著哭了。如果這個時候,阿媽能夠示範幾次並傳授訣竅給你,你等於吸收了阿媽畢生累積的功力,這是看再多的書和影片也比不上的。

此外,像是1歲多的孩子正喜歡開開關關抽屜、把裡頭東西全部拿出來玩,這樣的行為具有危險性,如果爸爸媽媽怎麼說,孩子都不聽時,個性急一點的,乾脆自己動手把抽屜關起來;但有一個聰明阿媽,當孩子打開抽屜時,她不疾不徐地笑著說:「你好棒,會開抽屜了,阿媽看你會不會自己關抽屜。」這個時候,孩子就很自然把抽屜關起來,等阿媽拍手鼓勵他之後,他的注意力就被轉移而去做其他的事了。眼看這原本要變成親子衝突的劇碼,馬上被有智慧的阿媽輕鬆地解決。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建議你不要只是偷偷學習阿公阿媽的育兒「撇步」,有的時候,不如直接請教阿公阿媽,不但學到精華、也學得更快,無形中也拉近了你和阿公阿媽的距離。

訣竅4:為阿公阿媽補充教養能量
由於阿公阿媽多半憑著過去的經驗,用直覺和愛來帶孩子,有時總是會讓爸爸媽媽覺得阿公阿媽照顧孩子的方法太傳統。其實,在孩子的生活照顧與行為管教上,許多傳統的方式不一定不好,只要沒有太大的問題,讓阿公阿媽用習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不過,的確有些教養觀念或健康照護觀念是會隨著時代更新的,像是:以往認為母乳是沒錢才讓孩子喝的,但事實上,母乳非常營養、對孩子好處很多,最好能餵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或是以往認為孩子專心看著電視,就代表著孩子從中獲得學習,但現在研究證實,即使適合孩子看的節目,也應該有大人的陪伴講解及時間上的管控,以免造成日後專注力的問題⋯⋯等。像這樣的新觀念,有時,阿公阿媽並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因為接觸這類資訊的管道比較少,所以爸爸媽媽要當新知的窗口,定期地為阿公阿媽補充教養能量。

然而,有時爸爸媽媽不好意思糾正阿公阿媽,或是阿公阿媽比較固著傳統觀念,取得協調並不容易時,建議你可以透過報紙、新聞等媒體,用閒聊或剪報的方式傳遞訊息;或是邀請阿公阿媽一起帶孩子去健檢或看病,藉由「問問題」的方式,透過醫生來代為溝通。這些都是讓阿公阿媽不失面子,又可以吸收新知的方式。當然,如果阿公阿媽本身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資訊,你就等於有了一個最棒的育兒夥伴,可以經常討論,溝通彼此的觀念與做法。

訣竅5:除了溝通,「搏感情」更重要
協力教養時,爸爸媽媽難免必須跟阿公阿媽溝通一些教養問題,但切記溝通時的態度,必須在尊重長輩及他的人生經驗的基礎上。討論問題時,對事不對人,相互體諒、委婉說明,才能達到化解教養歧見的目的。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不妨適時讓步,建立兩方都可接受的教養規則即可。要特別提醒你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和阿公阿媽爭執這些事,因為孩子愛爸爸媽媽也愛阿公阿媽,你們的爭論會讓孩子覺得很疑惑,甚至造成情緒的困擾。

當然,家人之間除了理性溝通之外,情感的交流更為重要,尤其有了孩子當觸媒,在兩代協力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和上一代多了話題和互動,正是凝聚家族情感的好時機。所以,爸爸媽媽要柔軟自己的身段,嘴巴稍微甜一點,適時地表達出對阿公阿媽的感謝和愛;逢年過節時,也可以帶點小禮物送給阿公阿媽,這些看似小小的舉動,其實阿公阿媽都會「很有感覺」喔!

小孫子當然是阿公阿媽的最愛。回去阿公阿媽家時,你可以刻意讓孩子穿上阿公阿媽買的新衣服,他們看了一定會覺得很開心;等到孩子大一點,鼓勵孩子表達出對阿公阿媽的愛,讓他去抱一下阿公阿媽,或是親一下說「我愛你」。孩子小小雙手的擁抱、嘴裡的童言童語,都有大大的力量,會讓阿公阿媽甜到心裡的。

阿公阿媽疼愛孩子,是每個孩子都該享有的「特權」,祖孫間許多獨一無二的默契或是不能告訴爸爸媽媽的小祕密(通常阿公阿媽或是孩子總是會忍不住說出來),更是祖孫間最甜蜜的印記。建議你可以用文字或影像記錄祖孫間親密的互動、有趣的談話,不但是為孩子留下溫暖的成長紀錄,也是對阿公阿媽表達感謝,送給阿公阿媽最好的禮物。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在祖孫之間搭起甜蜜的橋梁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曾與祖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他的情緒發展會比較健康,安全感比較充足,對老人的態度也會比較正向喔!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副教授

許多人早年與老人相處的經驗,多半來自於自己的祖父母。祖孫之間的感情是一種純淨、簡單,卻很濃郁的愛。這種祖孫之愛比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要自在且有趣。

很多祖父母認為疼愛孫子女不僅是他們最大的榮耀及快樂,同時他們也不用操心教養上的責任及負擔教育的花費。祖父母透過對孫子女的疼愛,得到照顧及愛人的成就感。有的祖父母在年輕時,撫育自己孩子的過程充滿緊張及忙碌,等到照顧孫子女的時候,比較放鬆舒緩,才享受到撫育小孩的樂趣。

與祖父母感情好,情緒較健康
對孫輩而言,祖孫之間的依附關係可以是很強烈的情感,且有很深遠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成長的過程中,曾與祖父母建立深厚情感的人,他的情緒發展比較健康,安全感也較充足,同時這些人對老人的態度也較正向。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很多青少年及青年覺得他們自己在早年與祖父母所建立的感情,對日後成長有深厚且正面的影響。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祖父母因為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對生活的態度較豁達,跟父母比起來,祖父母較能欣賞孫子女的長處,不會過度在意他們的缺點或不好的行為。祖父母寬容的愛,提供孫子女足夠的支持與包容,給予了正向成長的空間,並能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心。

改變孩子對老人的印象,彼此更快樂
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幼兒在2~3歲時,就可能開始對年齡產生歧視。個人從小與人接觸的經驗,會影響到日後生活的信念。孩子對老人常見的成見,包括健忘、耳不聰目不明、心不在焉和頭腦不清楚等。這些偏見一旦在年幼時形成,日後長大,甚至開始邁入老年時,他自己會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並在內心產生很大的衝擊。

美國有些社區,希望能有效的打破不同世代間的藩籬,於是提供了不同的活動,例如:社區菜園的種菜活動、隔代共讀,甚至簡單的一起散步等,讓老人及兒童(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有機會共同參與。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相處經驗,對老人和兒童都有不同的正面影響,不只兩代的人都覺得比較快樂,而且兒童的課業表現也比較好。此外,兒童對老人的印象若比較正面,覺得老人也可以很酷,擁有很多生活上的智慧,這些認知將讓兒童更懂得如何去體恤和關懷周遭的老人。

珍惜祖孫情,鼓勵孩子親近長輩
如果你的孩子與祖父母之間的感情比較生疏或是互動不是很頻繁,建議你針對以下重點引導孩子:

● 大聲問好
告訴孩子,祖父母聽力變得比較差,鼓勵孩子看到祖父母要大聲問好;因為向祖父母問候時,就表示你注意到他們,他們會很高興,並覺得你有禮貌。

● 適時幫忙
教導孩子細心觀察長輩的需要,並適時給予幫忙。例如:有的祖父母行動比較不靈活,爸媽可以教孩子攙扶老人家或幫忙提東西。

● 分享東西
每當孩子有好東西時,要懂得與祖父母分享。例如:媽媽幫他剝了一個橘子,孩子可剝幾瓣與祖父母共享。

● 表達愛意
鼓勵孩子常去抱抱祖父母或在他們臉頰上親一下,表達愛意。

● 認識家族故事
祖父母是家裡的活字典,不只擁有豐厚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更瞭解家族歷史。祖孫一起觀賞老照片或影片,加上談話,可以讓孩子更認識自家的歷史。

● 學習傳統文化
台灣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都有相關的慶祝方式,也有特別應景的食物,如:湯圓、年糕、粽子。如果祖父母有機會教導孫子女製作這些食物,這將是一個很寶貴的學習與傳承。參與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不只是好玩的遊戲,他們也會很崇拜祖父母;而祖父母也會感到自己被需要並擁有成就感。

祖孫的相處,不但豐富了彼此的生命,也能一起創造、編織美好的回憶。除了家居生活,爸媽平常可以安排一些簡單、有趣的活動,即使是住家附近的散步行程,也能讓家人感情升溫又有益健康。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