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免疫,促進健康

生活周遭充滿看不見的病毒及細菌,要守護孩子的建康,爸媽得從日常飲食、體能活動及生活作息各方面,來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此外,教導孩子維護健康的觀念和做法、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在疾病流行季節,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如此,就能減低孩子受到疾病侵襲的機會。

提升免疫,促進健康

生活周遭充滿看不見的病毒及細菌,要守護孩子的建康,爸媽得從日常飲食、體能活動及生活作息各方面,來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此外,教導孩子維護健康的觀念和做法、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在疾病流行季節,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如此,就能減低孩子受到疾病侵襲的機會。

1身體的保全公司——免疫系統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認識人體對抗感染的免疫力,幫助我們了解體內的保全系統如何運作,掌握正確的方式捍衛寶寶及家人的健康。

文/丁綺文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小孩沒有不曾跌過跤,擦破皮的。皮膚傷口先是流血和滲出黃色的組織液,然後結痂。如果傷口不乾淨,那麼接下來的幾天,它會發炎。傷口附近皮膚紅腫,摸起來熱熱的,感覺脹痛。破皮的地方開始化膿,如果傷口在膝蓋,那麼最靠近它的腹股溝淋巴結可能腫大起來。上面所提到的這些變化,都與我們的免疫系統有關。

皮膚是免疫的第一防線
皮膚是人體免疫的第一道防線,完整的表皮對病菌說來不僅讓它吃閉門羹,還讓它連在門口徘徊都要提心吊膽,因為皮膚毛孔會排汗和油脂,具有潤澤殺菌的作用,細菌在滑溜含酸的地板上,是站不住的。如果把人體想像成一棟房屋,皮膚是牆壁,唯有破皮的時候,才讓細菌有機可乘。

當細菌侵入的時候,警鈴響起,第一個到達現場的保全員是白血球當中的巨噬細胞,從它的名稱可以想見,它是體型魁梧壯碩,還會吃人的怪獸,它的工作彷彿攔住闖入者,加以盤問登錄,然後再將照片和資料公布給保全系統的安全警衛一樣。

免疫細胞幫忙打擊細菌
當皮膚這道牆壁破洞之後,外面的細菌源源不絕闖進來,巨噬細胞必須即刻辨認它的特徵,以便搜尋最適當的殺敵武器,於是巨噬細胞發出細胞激素,尋求支援,細胞激素是化學物質,成分有好多種,每種成份喚來不同的免疫細胞。

免疫保全人員分成兩大隊,T細胞和B細胞。T細胞在胸腺(Thymus)受訓,B細胞在骨髓(Bone marrow)養成,所以,取它們的來源第一個英文字母命名。每個大隊還劃分幾個小組,比方說,T大隊的成員,有殺手細胞,直接摧毀侵入者;還有幫手細胞,它的任務是傳達訊息並且調度其他細胞加入戰局;至於B大隊,是後勤工廠,負責儲存巨噬細胞登錄的通緝犯特徵,並且根據這個特徵製造抗體,作為武器,不僅即時使用,還能記憶5至10年,下次還敢再來,庫存的武器立刻動用。
 
抗體在做什麼?
抗體是小分子蛋白質,稱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人體有好多種Ig,包括:IgA、IgE、IgG、IgM特性各不相同,身體這棟房子出入口有IgA把關,例如:鼻腔和腸道分泌的黏液當中的IgA像顆小子彈,可以殺掉病源。IgE與過敏反應有關,至於IgM、IgG和感染有關。其中IgG可以記憶最久,所以我們打疫苗,是為了製造出IgG來保護我們,預防突然流行的感染症。

身體小傷口千萬別忽視
一個小小的傷口發炎反應,如果用超高倍顯微鏡來看,所呈現的微觀世界,就是上述的複雜變化。發炎的部位紅腫熱痛,來自白血球釋放出細胞激素,使血管擴張,血流增加,運送更多的保全人員來到戰場。當然激烈作戰之後,細菌和白血球都會傷亡,留下一灘廢物,就是化膿,這些毒素經過淋巴系統排走。淋巴系統分成幾個控管中心,如果管區內有激烈的戰役,那麼最靠近的淋巴結就是衛兵崗哨,會集結很多站崗的白血球,於是淋巴結腫大起來,甚至有壓痛脹痛的感覺。

照顧免疫系統的4個方法
身體的保全公司這樣賣命在護衛我們的健康。如果不懂得照顧免疫系統,讓它衰弱就會付出生病的痛苦代價,提升免疫力,有幾個必須做到的方法:

● 勤洗手遠離病原
你相信嗎?我們雙手大約有兩億個細菌!只要握手,摸別人摸過的東西,病菌就能在大家的手裡傳來傳去。大多數的接觸感染例如感冒、腸病毒就是這樣來的。先摸了門把、桌面—等,再碰觸到口、鼻和眼睛。勤洗手是拒絕傳染最有效的行動。正確洗手的方法「濕、搓、沖、捧、擦」,應該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 多喝潔淨的水
免疫細胞隨血流到處巡邏,身體水分循環暢通,新陳代謝正常,抵抗力自然強,喝水的量至少應該達到標準,兒童每日800c.c.,成人2000c.c.只要腎臟排泄功能正常,理想的喝水量還可以提升到排尿量2000c.c.為止,也就是扣除排汗蒸發的水分,進水量必須超過2500c.c.以上。

我們環境中的毒素,已經污染了水源,因此,光是煮沸自來水不夠潔淨。但是罐裝水也不應鼓勵,一方面為了減少保特瓶所造成的環境和經濟負擔,一方面也不能信賴生產過程中確保無毒,家庭用水安裝濾水器才是最實際的做法。

● 訓練免疫動員能力
剛開始上幼稚園的小孩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兒科門診報到一次,因為在此之前,孩子被保護在單純的住家環境裡,不曾被感染也就沒有抗體。直到進入群體生活,交換彼此的病原,就可能被陌生的病原感染。等到一段時間之後,累積了足夠的抗體庫存,感染率才降下來。

同樣的道理,打疫苗也能訓練免疫系統。疫苗是減毒的病原,被巨噬細胞辨認之後,由B細胞製造特定針對它作用的抗體,儲備起來,這個過程好比作戰演習,一旦敵人真的來了,可以立刻應戰。因此,疫苗都是為了應付突發的大規模嚴重傳染病,例如流感、百日咳而研發。

有些人擔心打疫苗,是否反而削弱自己的抵抗力?這完全是誤解,疫苗訓練我們的主動免疫能力。好比送模子到抗體製造工廠,讓B細胞自行作武器產品,並非送來外籍傭兵替我們打仗。

● 提升免疫力的營養品
均衡的飲食永遠是健康的基礎。但每個人進食的習慣和方便性不同,難免有所偏差。因此,借助營養品補充不足,也是簡單有效的方式。

根據研究,感冒的時候,有三樣東西是確實能縮短療程的,包括:雞湯、鋅片和維他命C,老祖母的做法,竟然是非常合乎科學的,記得小時候生病了,媽媽總會燉一鍋熱雞湯讓我們補身子。鋅是微量元素,海鮮和南瓜子含有。兒童補充維他命C從自然的蔬菜水果攝取較安全。成人服用片劑預防感冒,需要早晚各500毫克,如果已經感冒,用來治療,需要每日四次,總共2000毫克。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提升免疫力,從「吃」做起!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生活四周,充滿著看不見的病毒及細菌,它們藉著空氣、食物、人體傷口或其他各種接觸管道入侵人體,若是免疫系統無法即時把它們消滅或控制,它們就會大量增生、破壞細胞,造成生病的症狀。由此可見,良好免疫系統可為我們的健康把關,是個人健康與否的關鍵

其實,均衡、完整的營養攝取,就是維持並增強免疫力的最佳方式。但你知道,食物與免疫力之間有什麼密切關連?該怎麼做,才能維持良好的免疫能力呢?

哺育母乳——增強免疫力的第一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正說明了母乳對於提升孩子免疫力的重要性。

哺育母乳的好處非常多,其中之一就是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尤其是產後兩、三天內所分泌的初乳(濃稠且呈黃色),雖然量少,但含有適當的水分、蛋白質和礦物質,可以提供新生兒充足的營養,並且乳中還含有某些抗體,正是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的新生兒所缺少的,因此,更能增強新生兒的免疫力,保護新生兒免於受到疾病的感染

不過,若是因故無法哺育母乳時,父母就必須根據寶寶的成長狀況與需求,慎選適當的配方奶粉。營養成分均衡、好吸收的配方奶粉,才能讓寶寶健康地成長,擁有完善的免疫力。

營養均衡是增強免疫力的原則
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就必須攝取均衡、多樣化的飲食,還要多吃天然、新鮮的食物。此外,父母更必須格外注意孩子日常飲食內容與各類食物攝取量,因為當飲食不均衡或營養不良時,免疫系統製造的抗體會減少,呼吸器官、消化道黏膜都會變薄,病原體入侵成功的機率就會增加,孩子就會變得很容易生病。

● 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類型
而在均衡飲食的原則下,父母可以多為孩子選擇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提升免疫力的食物類別其實相當多,例如:全穀類食品,菇類,新鮮深黃或綠色蔬果,黃豆製品,適量的奶、蛋、魚、瘦肉,除此之外,優酪乳、苦瓜、大蒜和洋蔥等食物,均是被認為能夠提升免疫力的食物。

而在傳染疾病流行期間,專家們更建議大家可以在每天早晨喝一杯新鮮現打的奇異果汁、柳橙汁或是木瓜汁,因為這些水果都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及類胡蘿蔔素,可以保護人體細胞、增強抗體的產生,此外,成人平時也可以多喝枸杞紅棗茶作為飲食保健。

● 降低免疫力的食物類型
然而攝取過量的脂肪(尤其是過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油炸食品、肥肉)、精緻糖製品(如零食、甜點、飲料)及酒精飲品,都會降低免疫機能。這是因為這些食物有的會消耗有利於免疫系統的營養素,有的會減弱免疫細胞的功能,還有的會抑制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因此,若是孩子容易經常生病,父母除了注意衣著保暖以及醫療問題之外,其實更應該檢視孩子的飲食習慣是否出現問題,像是:是否長期偏食、蔬果攝取量是否不足,零食、炸雞、可樂等西式速食類食物是否吃得太多。

提高免疫力的另類妙方
除了飲食上的考量之外,壓力、香煙(包含吸二手煙)、環境污染、睡眠不足及缺乏運動等因素,也都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因此,全家人應該重新調整生活環境與平時的生活步調,像是: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與休息以及培養運動習慣都是相當重要的,而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更是提高免疫能力的妙方喔!

3養出健康孩子,爸媽該做的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爸媽在孩子出現病痛時總是很緊張,但對日常的健康促進或生活習慣的培養反倒容易疏忽;若能改變觀念和認知、善用孕期照護資源及健兒門診評估,將更能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爸媽在準備養育孩子時,必須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先具備基本的認知,並隨著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調整照顧重點。首先要瞭解以下幾個觀念:

● 孕期調養,儲備寶寶好體質
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懷孕前期與懷孕過程中,爸媽的體質狀況、心理狀況,以及飲食、作息、情緒及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孩子的體質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 疫苗注射與健康檢查並重
定期帶寶寶打疫苗並不只是為了預防注射,而是透過量身高、體重,觀察生長發育狀況,溝通日常照顧或互動時注意到的問題,所以,爸媽和醫生是一起合作的守門員,要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的資源,定期追蹤、評估孩子的發展。

● 健康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健康教育的範疇包含了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如果爸媽以身作則,從小提供孩子正確的營養和飲食經驗,並且注重作息、培養運動興趣和技能、養成衛生習慣、分辨安全與危險,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健康意識,懂得自我管理,不但能維護個人的健康,也不侵害他人。

媽咪懷孕階段的照護重點
新生命的形成,在第2周時受精卵已著床於子宮,細胞繼續分裂,一部分形成供應養分的胎盤,一部分逐漸形成器官。第3周,神經系統與心臟最先發育,所以也最早會受到微生物或毒藥物等有害因素影響,必須防範。第5周,神經系統分化成前、中、後腦與脊髓;到了第8周,神經系統大結構已完成。這個階段,超音波檢查時可發現一些肢體的動作。第24周,肺泡發育成形,胎兒較穩定。第28周,胎兒眼睛已可張開,發育大致已成熟。

● 從均衡飲食中獲取足夠營養
鐵質對胎兒血液及腦神經發育都是很重要的,懷孕前就應補充足夠的鐵質,女性若有缺鐵性貧血應先治療妥再懷孕。要攝取足夠的葉酸,尤其是神經系統成型的第3~8周。鈣質對胎兒的牙齒和骨骼的發育很重要,尤其是在20周之後,建議每天要攝取1200毫克,可從豆類、優酪乳中補充。

● 應避免容易傷害胎兒的藥物
除了遠離菸酒之外,懷孕時不適合使用磺銨劑、四環素,磺銨劑會增加新生兒黃疸的機會,四環素會造成胎兒骨骼及牙齒的問題。懷孕最末3個月,有些消炎止痛藥會造成嬰兒先天心臟病,不宜自行任意用藥;服用過量維生素A,也會造成胎兒畸形。

● 維持適當體重,母子更健康
懷孕期間,媽咪的體重變化是胎兒正常生長的重要指標。懷孕補過頭,不但造成自己心臟與肌肉的負擔,還可能合併妊娠高血壓、糖尿病而影響胎兒的安全;怕胖不敢吃,則可能造成胎兒營養不良、生長遲緩,也容易引發早產問題。通常,懷孕過程中增加10~14公斤較為理想。

新生兒~1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新生兒第1周體重先會下降,第2周才恢復,之後每天約增加30公克。最初視力只有眼前20~30公分左右,有成熟的聽覺,但聽到巨大聲響會驚嚇。4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6個月時頸部肌肉已較成熟,可靠自己的力量坐著;肢體也較靈活,可將一手的物品遞到另一手;這個年紀會注意周圍事物,餵奶時寶寶若看著別的地方是正常的現象。

● 對照生長曲線觀察孩子成長進度
《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和發展指標是基本的參照點,在0~1歲階段,每個月都應密切留意寶寶的進展變化。

● 以母乳哺育寶寶最健康且好處多
母乳中含有促進脂肪及鐵質吸收的因子,其中的成分較不易讓寶寶產生過敏,抗體可增加寶寶的免疫力。餵母奶時肌膚接觸,還可增進親子關係。母奶的成分大致是固定的,細微的成分會隨媽媽的飲食而變化,媽媽飲食均衡即可維持母奶品質;如果因疾病或乳房感染受傷無法哺餵時,才以配方奶粉替代。一般建議能至少哺餵6個月。

● 建立睡眠模式,預防事故傷害
寶寶從睡睡醒醒逐漸發展成熟,進入到白天睡眠逐漸減少,夜晚睡眠增加的模式。這個年齡是極度依賴的階段,心理和生理需求若得到滿足,便能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爸媽要盡量給予寶寶溫暖的回應。此外,寶寶從無法自行移動到開始會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事故傷害,爸媽照顧時要有警覺性,避開危險環境。

● 正確提供副食品,培養飲食習慣
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滿4~6個月添加副食品,可先從米糊開始,慢慢增添蔬果、肉類等,每次只加一種新食物,先少量再加量,等1周後寶寶適應了再嘗試新的。

1~3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1歲之後孩子開始會走、會跑,大肌肉和小肌肉動作都變靈活。這個階段有時很黏媽媽,看不到媽媽便大哭,快睡覺前更是如此,常需要特定安撫物。2歲後的語言發展進步很快,吃飯、睡眠以及大小便等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強。不過2~3歲的孩子正進入「狂飆期」,有時惹人愛,有時卻易怒或出現強烈的反抗行為。

● 注重營養需求,預防日後文明病
1~2歲孩子蛋白質攝取的量與質都很重要,要廣泛攝取不同食物才能得到足夠種類的胺基酸。2歲以上營養需求逐漸與成人相同,勿吃太鹹以免造成日後高血壓與骨質疏鬆;多吃蔬菜可獲取葉酸與維生素C;攝取穀類肉類可得到維生素B、蛋白質與鐵質。

● 勿讓孩子晚睡及使用3C產品
夜間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最好10點鐘就睡覺,若沒睡或睡眠品質不佳都會影響孩子長高。而電視、電腦、平板或手機則是現代生活中對幼兒身心不利的物品,爸媽需要管控。

● 訓練大小便要順應生理成熟
訓練大小便可以提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但不宜勉強。可先訓練日間大小便,隨著日間的訓練及年齡漸長,夜尿會逐漸改善;一般女孩較先能控制小便,如果女孩在4歲後、男生在5歲後仍然持續尿床,最好就醫診斷。

● 注意日常安全及警覺發展問題
這個年紀好奇心重、活動力漸強,要預防玩火、玩電、溺水、跌落及梗塞等意外發生。若發現語言能力明顯較其他孩子差,可能是智能或聽力有狀況,建議就醫診斷。孩子若對外界事物不能掌控或恐懼、生病、太疲勞都可能會突然大發脾氣,爸媽要協助疏導而非體罰。

3~6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滿3歲時體重達到大約出生時4倍,身高達出生時2倍,孩子已經可以跑步、跳躍、單腳站立、上下樓梯,手部功能也繼續發展,能畫圓形畫得更好,可使用剪刀等工具。3~6歲孩子的認知明顯進步,逐漸由自我中心轉為關心周圍的人,喜歡結交友伴,許多觀念和行為也會從友伴身上模仿、學習,當然也包括了「健康」的概念,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更有機會得到新的體驗。

● 對食物有自己的偏好,需和緩引導
這個年齡孩子對食物的喜好會變來變去,反映出身體內在營養素的需求,例如:缺乏維生素C時就會想吃蔬果,缺乏鐵質時就會想吃肉類,可適度讓孩子選擇喜歡的食物,教導孩子分辨營養素不同的種類,不要過於強迫孩子。

● 預防飲食或情緒造成孩子便秘
有些孩子因為只顧著玩而延誤上廁所,有些則是不喜歡外面的環境而要回家才上,也有一些是受情緒影響。爸媽要鼓勵孩子攝取充足的水分、多吃蔬果,主食可加入高纖的胚牙米、全麥麵包等,其中富含纖維質可促進腸道蠕動。每天運動30分鐘不但能讓心情愉快,還會造成腹部的振動及調節自律神經,有助預防便秘。

● 趁著健康檢查教導孩子自我保健
每年新生入學時,幼兒園都會進行學前兒童的發展評估,並且會由幼兒園附近醫院或衛生所的醫生、護理人員到學校進行基礎性的幼兒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的項目包括:身體檢查(心雜音、隱睪、疝氣)、視力、聽力及口腔篩檢。除了希望透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儘早發現問題,爸媽也可趁機引導孩子愛護眼睛與聽覺,並學習正確的刷牙方式,如果有進一步問題,也可以及早矯正與治療。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