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要避開孩子不喜歡或負面的內容嗎?
孩子3歲7個月了,共讀時發現他會選擇性的聽故事內容,遇到不喜歡的會想跳過(如汽球破掉了);若故事情節中涉及負面行為(如:偷、說謊或自己一個人或死亡等) ,到底該原汁原味呈現,(讓孩子學會接受這個事實)還是自己加料避開這些內容呢?還有是不是每個故事都要強調教化的功能,還是小朋友有興趣開心最重要呢?
「幼兒文學」之所以稱為文學而不是教材,就是期望它除了教育的功能外,還能提供孩子美感的體驗,就像大人讀小說一樣,我們也不希望書裡一直跟我們說教(那就跟讀教科書沒兩樣了)。同樣的,每個成人讀者也有他喜歡或不喜歡的文類,有些類型的書,我們就是不喜歡讀。孩子也在發展他的口味和偏好,難過或可怕的情節,如果他不喜歡,也不必強迫他一定要聽,可以一陣子以後再重讀,看看孩子的反應是否不一樣了。
爸媽也可以跟孩子討論他不喜歡或害怕故事的什麼部分,藉此機會進一步跟孩子討論「想像」或「假裝」等概念的意思,或一起幫小主角想想,面對困境還有什麼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於死亡或說謊等議題,如果孩子不排斥,是可以從小就跟孩子討論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同理心,透過故事角色的觀點,孩子有機會去瞭解其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別人為什麼會做一些事情背後的動機。
(以上問題由 嬰幼兒閱讀專家 周婉湘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