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知道自己性別?怎麼教兩性教育?
孩子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是「男生」、「女生」?專家常呼籲兩性教育要從家庭做起,但怎麼教呢?男生、女生的教法一樣嗎?
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不同性別的寶寶就可能被期待有不一樣的表現。許多父母親就開始依據自己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塑造孩子的模樣。孩子不斷經由模仿、耳濡目染、被鼓勵增強、自我社會化及心理動力因素等影響,也從此習得了性別角色行為。
性別概念的發展歷程
「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其實要到兩歲半到三歲之間,孩子對「我是誰」開始有概念時,才逐漸建立起自己性別的認同,這同時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時,他們知道上廁所時,男生、女生必須分開,男生不能穿裙子等,開始意識到男女的不同,幼兒會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不過,他們並不真正知道男女有何不同。
到了四歲,孩子的「性別常識」豐富許多,對性別的差異更加好奇。當他們發現男女上廁所的方式不同時,會好奇地問:「為什麼男生要站著尿尿,女生要坐著尿尿?」他們也會對生殖器官產生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別人的有什麼不一樣,提到「肚臍」或「尿尿」、「小雞雞」之類的名詞,會覺得很神秘而咯咯地偷笑;有些孩子可能會玩脫褲子之類的遊戲。
五歲的小孩,他們瞭解兩性的差異,除了外表的不同外,還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問他們,男生和女生有什麼不一樣,最常聽到的答案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留長髮或綁頭髮」、「女生可以化粧或穿高跟鞋」。如果你一直問他,他會有些不好意思的告訴你「男生有小雞雞,女生沒有」。
等到六、七歲,進入「性別恆定期」之後,才會理解:事物的本質不會因外表的改變而改變。當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是男生或女生後,就會主動地表現出符合社會標準的性別角色行為。
健康的兩性教育
心理學家班恩提到,為發展更完全的自我,人們不該將行為限制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定模式裡。不論是男是女,均應鼓勵他們同時發展內在的男性與女性特質,並學習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合宜的特質,因為一個人可同時具備獨立與依賴、主動與被動、堅毅與溫柔的特質。據研究顯示,社會適應良好的人都擁有高度的兩性化特徵。
在先天的差異上,男孩女孩在體質、身材、體力上已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與能力,他需要的是更自在的空間、更多樣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風格與潛力、培養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而無須受限於「性別」的差異。
因此,健康的兩性教育是現代性別教育的大趨勢,父母最好能先覺察自己內在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是什麼,並扭轉這些不合理的期待與約束,這才是執行健康的兩性教育的第一步。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性別概念的發展歷程
「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其實要到兩歲半到三歲之間,孩子對「我是誰」開始有概念時,才逐漸建立起自己性別的認同,這同時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時,他們知道上廁所時,男生、女生必須分開,男生不能穿裙子等,開始意識到男女的不同,幼兒會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不過,他們並不真正知道男女有何不同。
到了四歲,孩子的「性別常識」豐富許多,對性別的差異更加好奇。當他們發現男女上廁所的方式不同時,會好奇地問:「為什麼男生要站著尿尿,女生要坐著尿尿?」他們也會對生殖器官產生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別人的有什麼不一樣,提到「肚臍」或「尿尿」、「小雞雞」之類的名詞,會覺得很神秘而咯咯地偷笑;有些孩子可能會玩脫褲子之類的遊戲。
五歲的小孩,他們瞭解兩性的差異,除了外表的不同外,還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問他們,男生和女生有什麼不一樣,最常聽到的答案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留長髮或綁頭髮」、「女生可以化粧或穿高跟鞋」。如果你一直問他,他會有些不好意思的告訴你「男生有小雞雞,女生沒有」。
等到六、七歲,進入「性別恆定期」之後,才會理解:事物的本質不會因外表的改變而改變。當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是男生或女生後,就會主動地表現出符合社會標準的性別角色行為。
健康的兩性教育
心理學家班恩提到,為發展更完全的自我,人們不該將行為限制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定模式裡。不論是男是女,均應鼓勵他們同時發展內在的男性與女性特質,並學習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合宜的特質,因為一個人可同時具備獨立與依賴、主動與被動、堅毅與溫柔的特質。據研究顯示,社會適應良好的人都擁有高度的兩性化特徵。
在先天的差異上,男孩女孩在體質、身材、體力上已有明顯的不同,因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與能力,他需要的是更自在的空間、更多樣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風格與潛力、培養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而無須受限於「性別」的差異。
因此,健康的兩性教育是現代性別教育的大趨勢,父母最好能先覺察自己內在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是什麼,並扭轉這些不合理的期待與約束,這才是執行健康的兩性教育的第一步。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