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3、4歲孩子碰到熟人反而彆扭呢?


我兒子現已3歲10個月了,平常他的人際關係還算不錯,可是在熟人面前的表現卻大為走樣。尤其碰到越是熟悉的人(如:阿公、阿媽、以前帶他的奶媽),他就越彆扭,不但不開口,還會躲在我的背後。長輩看到他這種退縮的樣子,也偶有不滿之辭。我真是納悶,為什麼他會「故意」做出這種不禮貌的行為呢?
我們常會發現,孩子似乎比我們還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很多成人不能理解平日表現良好的孩子,為何在面對熟人時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通常,父母處理孩子這類「該會而不做」的問題時,往往只想把不當的行為糾正過來,卻忽略了探討行為背後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幼兒表現出退縮或不自在的行為,都是受到內在情緒的影響;可是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他們常只會用某些特定的行為來反映內心的感受。因此,父母有必要多花些心思來解讀孩子真正的感受。

在我們成人的經驗中,對於熟識的老朋友,並不會因時空的差距而降低彼此那份熟稔的感覺;正因為我們重視這種情誼,也就會預期孩子對熟識的對象保有應有的禮貌。但事實上,孩子的感受及行為表現,與成人有相當大的差距。您的孩子在熟人面前所表現出的退縮,在大人眼裡或許是「故意」、「不禮貌」的行徑,但這種不尋常的行為,其實很可能就是他對「熟人」特有的打招呼方式;當然,也可能是受到對方特有的行為表現(如:過分熱情),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對應模式

因此,不要急著認為孩子是「故意」,也不必急著把孩子從背後揪出來,先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出原因來,否則,親子對立的拉鋸戰,只會讓彼此陷入更加尷尬難堪的情境之中。

面對這類情況,父母只要很自然的示範應有的招呼語及稱謂(可以孩子的口吻稱之),並告知對長輩應有的招呼(但不必強迫孩子必須覆述),隨後即展開親切的待客之道,對孩子的退縮表現,則不必刻意提醒,甚至可以不予理會。如此,讓孩子處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他反而較容易融入情境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透過本身的示範及把握加強練習的機會,讓孩子熟悉稱呼用語,也逐漸瞭解與人問候的重要。相信隨著年齡的漸增及父母適當的引導,孩子將越來越溫文有禮。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