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檢核孩子的交友能力
團體中的孩子,有的讓人想親近,有的讓人排拒或被忽視。受歡迎、被討厭或忽視的人分別有哪些特質?男生和女生之間的互動都一樣嗎?
人際關係的成長,不能只從單純的生理發展成熟來看,還要關切孩子的社會刺激,這些刺激包括了父母家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對外界的互動。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模仿,例如:爸媽對待鄰居常常親切打招呼,會邀請別人到家裡聊天,孩子耳濡目染學到待客之道。反之,如果為了打掃公共樓梯和鄰居爭不休,孩子難免就會學到類似的態度;而電視裡腥膻的暴力行為及語言,對孩子的人際能力養成,也是一大損傷,是爸媽要小心的。
交友能力順著年齡儲備
孩子的交友能力,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一些必備條件。幼兒學習社會行為的方法之一,就是觀察與模仿生活中朝夕相處的人,在家中是爸媽與家人,上了幼稚園就是老師和同儕。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或準備進入團體生活之前,爸媽可以觀察一下孩子是否已經具備下列能力。
孩子必備交朋友能力check
年齡 | 應具備的能力 | 學習重點 | |||||
表達 | 禮儀 | 合作 | 分享 | 關懷 | 解決 問題 |
||
兩歲以上 | ● 會和1~2位小朋友一起玩,或表達:「我也要玩」的需求。 ● 若遇到與同伴爭奪一件玩具時,會尋求大人的協助。 |
✓ | ✓ | ||||
三歲以上 | ● 學會基本的人際禮儀,說「請、謝謝、對不起」及招呼用語等。 ● 可以和2位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 發現小朋友遇到困難時,會嘗試給予協助或報告老師。 |
✓ | ✓ | ✓ | ✓ | ✓ | ✓ |
四歲以上 | ● 大致已能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想法,能有自信的加入小團體的活動或邀請同伴一起玩遊戲或搭積木等。 ● 在玩的過程中會與人交談,看到同伴有需要時,會提供簡單的協助或報告老師。 ● 同伴間發生爭執時,也會先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意見。 |
✓ | ✓ | ✓ | ✓ | ✓ | |
五歲以上 | ● 能清楚的表達自己,也能專心傾聽別人的想法和意見。 ● 開始結交到1~2位好朋友,學會維持友誼關係的方法。 ● 在參與遊戲或活動時會與同伴討論如何進行,遵守共同的約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共同的目標。 ● 會體察同伴心情的變化,主動表達關心。意見不一致時,能以更清楚的口語表達與同伴溝通。 |
✓ | ✓ | ✓ | ✓ | ✓ |
男女互動在於個別差異
孩子是透過遊戲而結交朋友的。在幼稚園裡,的確發現男孩女孩喜歡玩的東西或方式不太一樣,不過孩子互動的個別差異也蠻大的,尤其是現今父母會比較跳脫性別刻板模式教育孩子,例如,女孩可以爬樹、喜歡玩車子也沒關係,也能接受小男生喜歡玩洋娃娃。所以,在友伴選擇的部分,父母不太需要去強調性別差異。
孩子也需要建立認同感
同儕間以物品、行為來產生認同感,是人類每個階段都會有的需求,只是在形式上或表現上可能有所不同。有些研究觀察指出,男生常以打鬥遊戲互動,而女生則藉由同樣的服飾來反映彼此的認同及親密。
但以打鬥作為群體的認同感,或透過打鬥來建立友誼,是否不宜?可能要看他們的程度而定,如果只是在遊戲角、裝扮角、不會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某個程度範圍內應是無妨的;老師也可以就班上幼兒的特性與需求,化被動為主動,設計安全的體能活動,讓小男生充沛的精力有適當運用、消耗的機會。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幼童之間的打鬥遊戲一開始是打著好玩,可是打到最後卻變成打真的了,所以爸媽和老師都需要教導孩子肢體遊戲的界線,例如:不能攻擊頭部、眼睛、性器官等等。
影響友伴關係的內外特質
幼稚園裡,很明顯可以看到孩子間友伴關係的形成,當他們在一個新的環境相處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形成小群體。歸納起來,影響孩子在群體中受歡迎度的特質不外乎個性、外觀、自理能力三大項,受歡迎的是:有禮貌、大方、會分享;而讓其他孩子討厭的是:擺臭臉、髒兮兮、作怪動作、愛生氣、愛告狀、搶著當老大。這些描述,值得父母放在心上,作為教養孩子的指標。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