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表達與溝通

孩子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的複雜度,會隨著生活經驗、自主性、創造力等互動程度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距。爸媽要多和孩子說話,並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地引導孩子對話,就能促進孩子的口語發展,教出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的自信孩子!

學習表達與溝通

孩子的溝通與表達能力的複雜度,會隨著生活經驗、自主性、創造力等互動程度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距。爸媽要多和孩子說話,並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地引導孩子對話,就能促進孩子的口語發展,教出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想法的自信孩子!

1寶寶別急,慢慢說!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是需要口腔及舌面控制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運作的過程。爸媽請等待孩子慢慢學習喔!

自孩子會說話以來,爸媽每天都在等著聽他迸出什麼新詞.直到他漸漸可以說完一個句子,總希望孩子在人前,可以「秀幾句」,表現一下。只是有時,皇帝小子不急,吞吞吐吐、要說不說,甚至越是等著他發表,他越是不肯張口!這倒讓爸爸媽媽沒耐性等下去、發火或困惑──孩子明明會說的呀!怎麼這樣害羞?是鬧情緒?或有什麼語言障礙?

這樣吧,請爸媽放慢說話速度試試:「我-不-要-吃-餅-乾」…或者回想自己初學英文時,台上老師要求我們嘴型、舌尖、氣流變化…。

學說話有大學問
從簡短的詞、電報句、到可以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說話,其實是需要口腔及舌面控制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運作的過程。對初學說話的小寶貝來說,發音、選詞、組織貫串,這麼一連串語音轉換的精確動作控制,並不是那樣容易。加上一個家庭環境的語法或語言習慣,對新加入的小成員而言,更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嘗試。

在寶寶張嘴準確發出聲音之前,其實就已經聽懂許多句子。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從環境經驗中學習,遇到什麼樣的狀況該說什麼、怎麼說。剛學說話的小小孩,通常是將自己的需求、感受、與當時的情境連結,來認識詞彙以及用法;他可能同時用「杯杯」表示口渴、肚子餓、我想玩這個杯子。隨著發展,孩子慢慢能夠分辨,有時「狗狗」可以指蹲著的、站著的所有的狗,有時又必須用「叔叔的那隻小狗狗」才能表明所指的特定目標。寶寶的口吃、說不出來的現象,正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從他所知道的眾多詞彙中選擇,也就容易陷入「不知該用哪一個」的困境。

爸媽可以怎麼做
其實,你應該感到欣喜,孩子不是拒絕說話,而是他開始有意識的挑選、組織腦子裡的語言,他在想,「這要怎麼說,大人才會懂呢?」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慢慢想、慢慢說,把話說完。
給他一些小線索,或輕輕重複他說的,但絕不是幫他把話簡單說完,或者用「好了,我知道」打斷。即使用錯,也無須急著糾正,問清楚寶寶的意思後,再一起「發現」,「嗯,這樣說真的比較清楚呢!」

別給孩子過多壓力
寶寶會說話,當然是令人雀躍、值得高興的。但是,學說話其實就像是培養其他生活能力一樣,在自然的情境裡延展,寶寶最容易明瞭感受;如果只是為了「展現孩子的天份」,要他開口說昨天看電視時偶然說的笑話,那真的太苛求、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還覺得寶寶說話太慢嗎?才不呢,你很快就會被那嘰哩呱啦、說個不停、問個不停的寶寶打敗啦!

2教孩子抓對時機說對話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當小小孩具備了基本口語溝通能力,用字遣詞開始變豐富,所說的句子逐漸合乎文法、發音越來越正確後,一方面仍要繼續加強詞彙量與流利度,另一方面是要學習「社會」語言,這是融入團體生活很重要的環節!


引導孩子練習說適當的語言
語言本是溝通工具,在人與人相處互動的各個情境中,語言佔了十分核心的角色。除了單純的「會說話」外,學會配合情境使用適當的語言,是孩子社會化的一項重要歷程。爸媽可以用提問或是建議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說話,例如:

●要求-「如果你想要跟我借……,你要怎麼跟我說?」「要禮貌一點,人家才會願意借你喔!」
●發問-「如果你想知道……,你要怎麼問?」「如果你不懂老師教的,你會怎麼問老師或其他小朋友?」
●表達意見-「告訴我你喜不喜歡剛剛那本書?為什麼?」
●建議-「如果你想到大家可以一起來玩……,你要怎麼說,讓大家想要玩?」
●說服-「你想要做……,可是我覺得不好,你要怎麼說來讓我答應?」「拜託我答應還不夠喔!你要告訴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委婉抱怨-「如果你覺得我把音樂開得太大聲了,你要怎麼樣有禮貌地讓我知道?」

重點在鼓勵孩子多說、多熟悉。別忘了要有耐心,如果孩子有說錯的地方,可以將正確的說法完整地說一遍,讓孩子跟著多練習幾遍。

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說法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可不是要孩子口是心非,而是要在面對不同對象的時候,使用不同的用詞、語氣與態度。爸媽可以找個機會,讓孩子試試同樣的內容對不同的人要怎麼說。

例如,邀請別人一起玩遊戲,讓孩子來解說遊戲規則,試試看教大人和教小朋友有什麼不同?當別人不懂的時候,大人和小朋友問的問題也會不一樣,那又要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去回答他們的問題?

善用生活中自然發生的場景
如果學習能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吸收,效果會更好。例如,讓孩子每天早上跟家人道早安、問好;帶孩子去買東西時,可教孩子向老闆說謝謝、再見,或者引導孩子去跟店員說話、問問題;與長輩在一起的場合,教孩子用比較尊敬、有禮貌的語氣去打招呼、回答長輩的問題;和小朋友一起玩時,鼓勵他去表達邀請、願意分享玩具等想法。

有的時候爸媽要多留點機會,甚至刻意製造機會,讓孩子學著去與人溝通,獲取想要的事物,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所得到的,絕不會只有他想得到的東西而已,溝通的過程會是更珍貴的一課。

即使是大人,也不見得個個都很會說話、應對。讓孩子從小體會說話的藝術,並不是要孩子成為八面玲瓏的小大人,而是讓溝通更有效、氣氛更和諧,何況除了語言以外,還有禮貌、EQ 等牽涉其中,這些都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呢!

【幼兒入園‧必讀專題】開學季,親子不崩潰!-陪孩子練上學基本功
家有幼兒園新鮮人!如何做才能放下擔心與不捨,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享受新生活呢?

3聆聽他人,表達自己~培養孩子聽與說的能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孩子感覺、觀察的觸角是十分敏銳的,他們直接反映父母的言語和態度。父母除了平時注意自己的說話習慣外,要好好與孩子說話,培養他們說和聽的能力。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語言能力也是人類異於動物的寶貴秉賦,如何使孩子會發出聲音說話、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聆聽他人說話,是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必備能力與修養。
  
每位父母親都希望孩子有高雅的談吐、中懇的溝通態度,除了平時注意自己的說話習慣以外,應好好與孩子說話,並培養他們說和聽的能力,讓他們釐清觀念、整理思緒,聆聽與了解他人的想法,成為一個會表達自己,也善於聽他人心聲的好聽眾。

幼兒模仿的主要對象
學齡前的幼兒,生活重心在家庭,關係最親近的父母親正是他們模仿學習的對象。很多時候,他們也許不懂大人們說話的意思,尚無法熟練地使用語言表達己見,但他們感覺、觀察的觸角是十分敏銳的,在耳濡目染中,他們就像反映父母親言語、態度與行為的「錄音筆」或「影印機」,將父母親的言行舉止模仿得維妙維肖。

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幼兒天生具有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需求的本能,最初是以一個聲音表達多種情緒,例如饑餓、快樂、痛苦;到了牙牙學語時,藉著用耳聽成人發出的語言和外界聲音、以眼睛觀察成人的發音嘴形與動作,開始模仿成人的語言,此時父母親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發展心理學家曾指出:高階層家庭的小孩與低階層家庭的孩子,其語言發展階段與順序都一樣,但由於父母親與子女互動的關係及指導方法有差別,使兩個不同層次的孩子於使用語句長短及用字遣詞的表達方式迥異。高階層家庭的小孩善於使用長語句,語詞結構合理、表達清晰。低階層家庭的小孩由於缺乏學習刺激,在語句上較短淺,父母親的語言指導對孩子語言發展之影響可見一斑。

早說話未必是天才
根據心理語言專家統計發現,女童的語言發展比男童早且快,但其中仍有個別差異存在。但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早與晚,和智慧高低沒有明顯的關係,也就是說,早會說話的孩子其日後未必是個語言天才,於學業成就上也不一定相對的高。

因此,父母親勿急於把自己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與他人相比,即使是兄弟姊妹,啟齒說話的時間也因個別差異而早晚有別,重要的是如何使孩子有正確發音與使用字彙的語言能力。

如何與孩子好好說話
有時候父母親發現子女對自己的話,似乎充耳不聞,或說出不好聽的話,不妨想想:自己是否好好與孩子說話?教養孩子是一種耐性的考驗,也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過程,如何讓子女有合宜的言談態度與能力呢?

1.與孩子說話時,應配合孩子的意識世界,從孩子的觀點與想法進行同理心的溝通:有時不妨試著用純真的童言童語和他們對話,更能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我們先讓玩具去睡覺,等明天太陽公公出來時,再和它一起玩!」及「你看,這枝筆好累了,寫不出來了!(原子筆沒墨水,寫不出字跡。)」

2.少用抽象難懂的詞彙:幼兒的心智發展正值啟蒙階段,學習活動均需藉具體事物來認知,語言學習也一樣,過於抽象的成語,對他們而言,艱澀難懂。例如:形容聲音很吵雜,可說「吵鬧得像個菜市場」,而不要說「喧囂吵雜」。

3.不要說粗俗不雅的話:如「不得好死」或三字經,以免孩子模仿。

4.不要以語言傷及孩子的心靈:例如「為什麼你就是不像你姊一樣......?」、「你怎麼這麼笨?豬啊!」、「不要來煩我」、「馬上給我閉嘴」......等。

也許,父母親說話時,正值情緒激動狀態,實無惡意,但話一出口,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日後對其信心及人格發展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甚至以後他們也可能在情緒激動時,衝口說出傷人的語詞。

培養孩子說和聽的能力
培養孩子說聽能力的最大資源,就是孩子的頭腦,父母親只要平時善用一些說話技巧即可,不必大費周章的找尋資源。

1.鼓勵孩子說出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內容、心得或見聞:父母親在問孩子問題時,盡量設計使他們說出長語句、多語句,而勿以簡答短句方式回答:「是」、「不是」、「有」、「沒有」等。例如孩子從幼稚園回來,請他說說今天的活動內容,若母親能注意園方發的週單元設計,便可引發較多的談話。或是參觀動物園後,分享遊園心得,聽聽孩子是怎麼描述見聞的。

2.抱持好奇心多問一些:有的時候,孩子回答的詞句很短,一兩句話帶過就不講了,父母親可試著引發他們的聯想力,增多詞彙,例如小明描述動物園觀後感,只說:「看到很多很多動物啊!」、「我們坐在涼亭下野餐,然後就回來了!」,媽媽可再問:「你看到了那些動物呢?牠們的叫聲是怎樣的?在涼亭下野餐,跟我們上次在草地上野餐,感覺有什麼不一樣呢?」

3.親子間的電話遊戲:父母親可利用演戲的方式,與孩子講電話,一方面讓他們練習如何以簡短清楚的方式表達訊息;二則培養接、講電話的禮貌。

4.讓孩子練習說故事:一提到故事書,父母親心中可能暗自抱怨「又是要我說故事了!」其實,何不偶爾讓自己輕鬆一下,扮演一下孩子的角色,聽聽孩子說故事呢?從孩子說的故事內容中,可以了解他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作為以後選擇故事書的參考;同時也可得知孩子在語言表達中詞彙的使用及語句結構是否理想、順暢?進一步更可藉此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 

父母親需有一個重要觀念,應扮演一個好的聽眾,即使孩子所說內容有失誤,也不要立即打斷、糾正,當孩子說話時要尊重。讓他們沒有壓力地表達,自己則注意傾聽,將不合邏輯或錯用的語句記下,待孩子說完後,可以先鼓勵他說得好的部分,再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說法。

有些時候,孩子所說的故事隱含不合理情節,那可能是他們滲入了幻想。父母親聆聽時,表現出一付津津有味的樣子,對孩子即是一種鼓勵與能力的肯定;無論他們說得好不好,勿吝於正面誇獎與讚賞,讓他們有勇氣下次再表演。

5.給孩子思考空間:當孩子發問時,父母可延緩給予答案,提示思考的線索,讓孩子運用心智思考,找尋解決的方法,甚至在安全可行的範圍內讓孩子嘗試、實驗或親子共同解決難題,這也是訓練他們創造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

父母親善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說與聽的能力,不但能使他們具備會說話且說話合宜的語言溝通能力,為日後適應複雜的社會做準備。而藉親子間語言的互動、交談,亦有助於親子感情的提昇,多從孩子的眼光設想,了解子女心中的世界,日後子女也能了解親心,體會親意,所謂的代溝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熱門專題】好好說話 培養幼兒表達力
👉Check!檢核孩子的說話能力
👉提升孩子口語表達的技巧
👉用問答促進思考,提升溝通效度
👉學習說話禮儀,培養應對技巧
👉幼兒常見的口語發展問題
 

4說話有禮,從小做起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現在的孩子一有任何需求,爸媽都會立刻滿足,所以孩子從不必等待,也無須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孩子一旦離開舒適的家,與爸媽以外的人互動,難免會感到無所適從、做出失禮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爸媽該如何幫助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呢?

晴朗的早晨,幾個年輕媽媽不約而同地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穿梭。孩子們追逐得正起勁兒,一不小心,小文和小剛兩人相撞摔倒在地上,只見小文行個禮說︰「對不起﹗」小剛則板著臉怒吼一句︰「你很煩喔﹗」小剛的媽媽面對著不滿三歲卻語出驚人的孩子,又尷尬又生氣。

3 Tips教出有禮貌的寶寶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媒介,透過口語和肢體語言,人際關係也就開展起來。一歲到三歲之間,是孩子口語能力發展迅速的階段,從單字到簡單句子的表達,孩子運用它和周遭環境產生互動,同時也開始學習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什麼樣的話才是適當的表達。

在這段年齡裡,孩子已經能夠注意聽大人談話,也喜歡模仿大人說話的口氣和動作,所以正是父母幫助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的大好時機。如果您不想讓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像小剛一樣,下列方向是不容忽視的︰

1. 禮貌話語的引導
「謝謝」、「對不起」是生活中常用的禮貌話語,父母如果很自然地把這類語詞及說時的態度放在生活中,並特別留意對孩子表達,則孩子較容易學得。

2. 社交經驗的提供
帶孩子接觸群體,與其他成人或小孩接觸,讓孩子在人群之中,聽到不同的談話節奏,體驗輪流交談,感受友善與親密的話語等等,將能促進孩子良性的學習,並提昇表達的成熟度。

3. 念故書書/玩遊戲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交談外,和孩子一起唸故事書、玩遊戲,引導並鼓勵孩子樂於聽與說,孩子對語彙、語意的理解,必然也隨之更加豐富而表達流暢。

嬰兒期:肢體語言是互動基礎
其實,協助孩子社會性語言的發展,並非只著眼於一到三歲而已。嬰兒時期,孩子會喃喃出聲來表示他的需求,渴望父母回應,此時便已經進入「社交性發聲期」。不滿一歲的孩子,揮手表示再見,或將小手靠在唇邊吻別,也充分展現出肢體語言的功能。這些行動,經過鼓勵、肯定,無形之中成為孩子與人互動的基礎,在口語充分表達之前,早已影響深遠。

語言學習「質」重於「量」
許多小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常問到︰家中只有自己和小孩,是不是得不停地和孩子說話?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健談的人,怎麼辦?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語言的「質」比語言的「量」恐怕更具有實質的意義;健談固然很好,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份量。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受先天能力的成熟與後天環境的培育,兩種因素交互的影響。當父母能把握語言發展的契機,並提供適當的刺激,那麼所費的心思,便應足以幫助孩子成為受人歡迎的社會人。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