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禮貌,先有同理心
遊戲間裡,4歲的哥哥正在玩廚師切切樂遊戲,他拿著一把玩具刀,切著洋蔥、胡蘿蔔等各種食材,忙得不亦樂乎。2歲的弟弟見狀,也想加入哥哥的遊戲,於是伸手抓過哥哥的玩具刀;哥哥見到玩具被搶,不甘示弱地推弟弟一把,弟弟開始嚎啕大哭。此時,身為爸媽的你,會選擇下列哪一種方式,才能解決紛爭、又讓兄弟倆學到好禮貌呢?
A | 因為哥哥動手推人,所以請哥哥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
B | 因為弟弟先搶哥哥的玩具,所以請弟弟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
C | 兩個人都有錯,所以兩個人都不能再玩。 |
D | 把兩人拉開,分別與他們溝通。詢問弟弟:「你是不是想跟哥哥一起玩?你想想看,如果你的玩具被搶走,你會不會生氣?」詢問哥哥:「弟弟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但弟弟只是想跟你玩。如果換成是你被別人推倒,你會怎麼樣?」 |
禮貌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狀況題之前,爸媽可能要先想一想,禮貌是什麼?是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口邊嗎?或是遵守禮儀,行為舉止像個小紳士、小淑女呢?爸媽在小時候總被反覆叮嚀,見到長輩得要畢恭畢敬,現在的孩子見到長輩,卻可以熱情地打招呼、給對方一個抱抱。難道禮貌的標準也會隨時代改變嗎?
「禮貌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好行為。禮貌是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有了好禮貌,你對人客氣,細心又體貼。禮貌是用言語和行動,讓別人知道你關心他們。」(摘自《禮貌》,上誼出版)也就是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各地文化習俗有何差異,只要用一顆體貼的心和他人相處,讓對方感到開心,就是好禮貌。
好禮貌來自同理心
這種發自內心替別人著想的能力,其實就是同理心。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僅可以察覺他人的情緒,還能進一步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因此,他們對人客氣,不會口出惡言、傷害對方,當別人難過時,也能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
如果爸媽僅僅是把禮貌視為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機械式地訓練孩子見到人要打招呼、冒犯人要道歉,而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使孩子遵從爸媽的指示,卻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做這些事,使得禮貌的表現流於形式。這種「他律」而非「自律」的表現無法持久,當孩子長大之後,自我意識變得更強烈,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常會以自己的需求為重,不再願意聽命於爸媽、展現禮貌。
培養同理心
回到上述的狀況題,雖然「暫停法」跟「隔離法」都是相當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能夠緩和孩子的情緒,但若衝突發生時,爸媽只就孩子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置,而沒有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往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會搶東西或推人。
案例中的弟弟可能是這樣想的:「我想跟哥哥一起玩,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把玩具拿過來好了。」此時,如果爸媽適時地協助,弟弟就能學會跟哥哥說:「我也想玩」或「借我玩」。同樣地,若是爸媽提醒哥哥要顧及弟弟的感受,哥哥就會了解:「雖然弟弟搶我玩具讓我很生氣,但我推他讓他痛痛,他一定也很難過。」往後遇到同樣的情況,哥哥就不會再動手了。
看過以上的案例之後,相信你已經瞭解,儘管行為管教策略相當重要,但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以同理心為出發點,引導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是教出好禮貌的根本之道!
同理心的發展階段 想教出有禮貌的好孩子,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究竟,同理心與哪些發展向度有關?又有哪些需要關注的發展重點呢? ● 0∼1 歲 建立同理心的基礎 你是否曾注意過,當初生的寶寶聽到其他寶寶的哭聲時,往往會跟著一起嚎啕大哭?當你用不同表情逗弄寶寶時,他會試著模仿你的表情?雖然小寶寶還無法分辨各種情緒的意涵,但這些行為代表寶寶已有能力區辨環境中的情緒線索。 1歲左右,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概念,懂得「我」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因此當他看見鏡子時,他能分辨出自己的影像。孩子也知道,別人的行為隱含著他們的意圖和目標,例如:媽媽看向杯子、伸出手,代表媽媽想要拿杯子。以上這些能力,都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基礎。 ● 2∼3 歲 自我中心,但能給予他人同情 2歲以後,孩子開始具備口語溝通的能力,也逐漸認識不同的情緒。不過,孩子的認知發展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只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雖然2∼3歲的幼兒還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但已經能夠表現出同情心,看到友伴哭泣時,會主動拍拍對方,表示安慰。不過,他們通常還無法理解同理心的內涵,因此不會自發性地展現真正的協助行為,或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的福利。也就是說,當友伴因玩具壞了而哭泣時,孩子雖能拍拍對方,卻不見得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對方。 ● 4∼6 歲 開始能同理他人的感受 4歲之後的孩子,不僅更懂得表達感受,還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跟我的相同。具備這種初階「觀點取替」能力的孩子,可依情境脈絡設想他人的感受,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展現同理心。 雖然4∼6歲的孩子開始能考慮他人的感受,不過依據心理學家R. Selman的理論,完整的觀點取替共分五階段,每一階段都需要更複雜的認知能力才能達成,包括:從別人的觀點來反觀自己、分析影響他人信念的因素等等,因此,真正的同理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發展成熟。 同情心v.s同理心 雖然同情心和同理心聽起來很類似,但兩者有截然不同的意涵喔! 同情心 sympathy:是指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憐憫、在情感上給予支持,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 同理心 empathy: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感受,屬於更高層次的社會認知能力。 |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