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2歲孩子會無緣無故動手打人?


我的兒子將滿20個月,我們與公婆同住,小兒是長孫,也是惟一的孫子,甚受寵愛。他很可愛,令人頭痛的是很愛打人家的臉:有時大人抱著他,他先定定看著後出拳;有時是當我板著臉孔說:「不可以這樣!」他會生氣地不斷攻擊;有時是他先高興叫別人阿姨,阿姨走來逗弄他,他又是給人家一拳。我們對他的攻擊行為所做的糾正,可說是軟硬方法都試了,卻引起他更憤怒的「反擊」,怎麼辦呢?
聽Podcast》打人、搶玩具、說謊,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爸媽該如何應對?

「出手打人」幾乎可說是一歲八、九個月孩子的特徵之一,我們很少聽到那個這麼大的孩子不「打」、「推」人或「摔」東西的,但這些平凡的舉止卻帶給爸媽相當大的困擾,由不得我們不花一點心思來了解它。

有人戲稱一歲多的孩子是「純動作派」時期,還蠻傳神的呢!因為他走路、爬、跳、拿、捧和丟等動作都能做,但卻還不夠精熟,所以他常東撞西跌,才拿就掉,令人不得不以為他是頑皮搗蛋。尤其他雖然會說一點話,但他實在不大了解其中的意思,也還不大知道要做什麼事應該怎麼說才好,他能用的就是表情、會動的手腳和身體了。而世界似乎不是只有他自己,當他躺著看的時候和站著看、走近看竟然都不一樣,心想「咦,那是什麼?」、「咦,拿起來放下去——會有聲音」、「呀,不要擋我嘛!」孩子這時候要忙著認識這世界,而他的工具就是他的感覺、動作和初淺的語言能力,在這樣一次次的試探中,孩子才逐漸能思考了。   

一、兩歲孩子「打人」的原因
現在,或許您已知道寶寶「打人」可能代表什麼意義了?我們想,他或許:

對世界的探索 
「在我眼前的人是什麼?」他先定定的看,接受到它的形色,「它會怎樣?」於是他伸出他的手,想「探索」一下。拍打媽媽的臉,對他來說,跟拍玩具、桌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動手打招呼 
阿姨來了,伸手捏了捏他的小臉,捎了捎他的胳肢窩,逗得孩子開心得很,總要和阿姨打個招呼吧?於是他舉起了小手就往阿姨臉上揮——阿姨摸我的臉,我也摸摸她的臉嘛!

表達生氣情緒
孩子還不大能正確地用話來表達他的需要、感情或想法,因此遇到阻礙、挫折、誤會、別人不了解他時,只好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了,於是他就哭鬧或動手腳了。   

因此,當爸媽發現寶寶「喜歡打人」時,如果能先用心地觀察孩子一段時間,清楚地知道孩子在什麼情況有什麼樣的行為,頻率如何等等,或許較能有效的改變孩子的行為。   

一、兩歲孩子打人的處理原則
此外,父母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孩子?孩子怎樣做才是我們認為適當的?(如:怎樣的探索舉動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孩子可不可以生氣?如果可以,他要怎樣表達?孩子要不要和人打招呼?怎麼做?等等)把這些一一寫出來,和另一半討論一下,然後計畫如何進行。

以下我們僅提供原則性建議,希望父母能更巧妙的處理一歲多孩子打人的困擾:

中斷動作、立即教導
「打」的動作若具有危險性時應立即禁止,如:一面說「不可以!會痛。」一面抓住他的手,中斷他繼續打人的動作。若是遇挫折後的情緒反應,則應立即教導他如何表達,如:教他「說媽媽給我。」、「說媽媽我要……」。

身教勝於言教
幼兒的模仿力強,而且由於認知的能力,尚不足以明白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常是如錄像機般的模仿(聲音、形象、情境整個模仿下來)。從研究或觀察中也可以發現攻擊行為常是從大人那兒學來的,因此,大人的舉止是不能不留意些的。

提供滿足他需求的環境
此時的孩子,對一切充滿好奇,又有充沛的活力,因此,多帶他出去走走,在草地上打打滾,跑跑跳跳或摸一摸、挖一挖。給他安全的敲打玩具,如:木琴、紙箱、海綿填充玩具或枕頭,滿足他的敲打的需求。引導他看一會兒圖片和書本,說故事給他聽,放段輕柔音樂放鬆一下情緒,這都是他需要的,也是幫助他接觸世界的好方式。   

其實,依靠平常點點滴滴累積成的安全而信任的親子關係,恐怕是父母最大的王牌了,值得父母全力經營哦!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