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關鍵期,保護好視力

眼科醫師強調,近視是一種疾病,雖然可以透過配戴眼鏡矯正視力,但只要近視了,對眼睛就是不可逆的破壞。因此,在視覺正在發育的0~6歲階段,爸媽更應該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明確規範螢幕使用的原則與時間,才能維護孩子的視力,減少近視帶來的後遺症與影響。

把握關鍵期,保護好視力

眼科醫師強調,近視是一種疾病,雖然可以透過配戴眼鏡矯正視力,但只要近視了,對眼睛就是不可逆的破壞。因此,在視覺正在發育的0~6歲階段,爸媽更應該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明確規範螢幕使用的原則與時間,才能維護孩子的視力,減少近視帶來的後遺症與影響。

1掌握寶寶的視覺發展關鍵期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眼睛,不僅是嬰幼兒的學習之窗,也是他表達喜好的另類方法。在很多嬰兒實驗中,還沒有行動和語言能力的寶寶,往往已能透過眼睛的追視或觀看停留時間的長短,以表達他對事物的興趣高低。當然,當寶寶聚精會神,睜著一雙晶亮眼睛作「研究」的時候,他也正在盡情地觀察與學習呢!



諮詢/高麗芷 感覺統合專家  節錄自《感覺統合:開發潛能》

對於0~6歲的嬰幼兒來說,視力不單只是看得清不清楚的問題,外界訊息有80%是通過眼睛所獲得。高麗芷老師指出,在嬰兒視覺發展的關鍵期,如果缺乏適度的視覺刺激,將使眼睛的錐狀細胞無法成熟,腦部的神經連結也難以建立,使得視覺中樞無法發展,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視力及視知覺判斷力。許多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感覺統合的障礙、學習力低落等問題,往往源自於視覺的異常。以下,陳柏良醫師和高麗芷老師將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寶寶,提供視力發展的重點和促進方法。

定期檢查,及早矯正視力問題
健康的視力,是讓孩子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但如何確保這兩扇「學習之窗」能夠永遠明亮,就必須透過爸媽協助幼兒,進行雙眼的定期檢查和保養。
 
年齡 發展階段 檢查行動
0~3歲
 
正在發展對焦、距離感、追視能力等,是發育的重要階段。 ●出生~2個月,建議請眼科醫師檢查是否有先天性白內障、遺傳性眼角膜病變等,確認寶寶眼睛可接受光線,刺激視力正常發展。
●爸媽平日自行觀察孩子:
0~1個月:是否會對光線、會動的東西有反應。
2~4個月:將物品拿近孩子的眼前時,留意他雙眼的眼球是否會向內移動。
5~7個月:孩子是否能伸手,順利抓到擺在身旁的玩具。
8~11個月:看孩子是否可以正確接、丟東西。
1~2歲:觀察孩子是否常會跌倒或絆倒。
3~5歲 深度立體感成型階段,視力仍繼續緩慢地發育中。 ●幼兒斜弱視在 4歲前治療效果最佳,加上此時幼兒的認知和表達能力都較進步,建議應主動進行視力和 NTU立體感檢查;視力檢查結果應為 0.6以上。
5~8歲 視力發育已達成熟階段。 ●若無視力問題,建議保持每半年檢查一次視力,檢查結果應為 0.8以上。 
●6歲前視力矯正效果較好,若到 8歲後才發現視力問題,矯正效果有限。 

玩遊戲,增進視覺能力
出生~2個月
●發展概況:可看到光線及簡單輪廓,會注意移動的東西,但眼前20公分之外是模糊的。
●視覺促進:經常把孩子面對面抱起來,以豐富的表情逗弄孩子。調整小床位置,讓寶寶對不同方向的光線作反應;佈置懸吊玩具,吸引視線。

2個月~6個月
●發展概況:開始有立體感,對看到的東西開始產生記憶;開始注意物件的細節。眼睛看到的,大腦就能指揮手去抓取;可控制眼睛,眼光不再游移不定。
●視覺促進:讓孩子有機會趴著,轉頭看四周;提供安全的鏡子讓孩子與鏡中人溝通。小床邊的玩具要常更換位置;把孩子抱到不同的房間,看看大家在做什麼。

6個月~14個月 
●發展概況:兩眼能同時對準焦點,練習以兩眼判斷距離;已能調整姿勢,看清東西。
●視覺促進:玩捉迷藏、滾球,練習用眼睛追逐;利用圖畫書教孩子認東西;開始吃副食品後,可以讓他嘗試自己握湯匙吃飯。和孩子說話時,指出東西的名稱(如:奶瓶),或告訴孩子正在做什麼(如:媽媽洗杯子)

14個月~2歲 
●發展概況:能區別遠處和近處的東西;視線跟得上快速移動的東西。
●視覺促進:玩「找線索、猜猜看」遊戲,或帶孩子看窗外、街上或公園的景物。

2歲~3歲 
●發展概況:視覺更敏銳,愛觀察;藉由眼睛引導手接觸新事物,眼手協調更進步。
●視覺促進:陪孩子共讀圖畫書,掌握孩子從顏色對比進階到形狀,再到文字的歷程;平日可讓孩子自己練習穿扣衣服,提供操作型玩具:比如插棒、拼圖、型狀套套筒或積木遊戲。

3歲~4歲 
●發展概況:喜歡翻閱圖畫書;能學習辨認圖案方向,是進行視力檢查的好時機。
●視覺促進: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可玩走迷宮、配對遊戲;練習看視力表找缺口圖案。

4歲~6歲 
●發展概況:視線易被動作吸引,喜歡近距離看電視;能集中注意力約15~20分鐘;伸手或抓放東西的動作更直接、準確。
●視覺促進:多做視覺與大肌肉兼用的活動,如:攀爬、玩球、騎腳踏車。 

書籍簡介

感覺統合:開發潛能
感統活動,促進孩子的腦神經發展
以往孩子出現學習或問題行為時,父母師長常會以為孩子是故意搗蛋或是偷懶不願學習;但隨著感覺統合理論的推廣,大家發現有些時候孩子是不能,而非不為!這本書提出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的簡易活動,可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切的感覺統合刺激,引導孩子主動參與,獲取成長所需的養分。

作者簡介
高麗芷
華人世界推廣感覺統合第一人,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
美國德州女子大學職能治療研究所碩士。第13屆十大傑出女青年。著作《感覺統合套書》(信誼出版)榮獲第31屆「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獎」。並獲2019年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奉獻獎。

經歷
台北市立療養院  前復健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精神科顧問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  資深教師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  第二、三屆理事長
台灣精神復健發展協會  第二、三、五屆理事長


【掌握感覺統合發展 啟發孩子的關鍵能力!】
感統專家高麗芷老師全新力作,陪你看懂觸覺、內感覺、本體運動覺、前庭平衡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八種感覺,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關鍵影響。

感覺統合:開發潛能--以研究實證為基礎的科學教養
感覺統合:翻轉未來--透過早期鑑定及因材施教創造未來
感覺統合:修練腦部--掌握嬰幼兒成長的黃金期
 

2解開迷思,搶救惡視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諮詢/
王藹侯 國泰醫院、大學眼科小兒眼科醫師
陳柏良 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皓明眼科診所醫師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大醫院眼科部執行「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 2017年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幼兒園大班近視率從7.1%提高至9.0%,平均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一則從17.9%提高至19.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近視;到了小學六年級,近視率已經高達70%,可見惡視力已從學童下降到學齡前幼兒。此外,6歲之前是幼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期,除了近視之外,斜視和弱視更是爸媽不能輕忽的視力問題。

「視力」原本是多數嬰幼兒與生俱來便擁有的基本與終身能力,卻很容易在爸媽的輕忽或是迷思中,一點一滴地流失了,而且,孩子一旦錯過了治療和矯正的關鍵期,視力問題將影響一輩子。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爸媽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觀念。

迷思 1
一歲寶寶無法檢查遠視或散光度數,要等四歲後才能測量。


錯!
小兒眼科醫師王藹侯指出,多數爸媽常將「視力」和「度數」混為一談,以為兩者是一樣的,但事實上,視力和度數相關,卻是不相同的概念,可測量的幼兒年齡也不一樣

視力(Vision)指的是一般人常提到的0.7或0.8這樣的數值,指的是「眼睛的解像能力」。要測出視力,孩子至少要滿3.5歲以上,才能聽懂醫師的指令,專心的時間也比較長,能配合指出視力表上E或是C的缺口方向。但屈光度數(Ref lection)意指「眼睛看東西的光學聚焦狀態」,主要用來定義孩子屈光不正(如:近視、散光和遠視)的程度,一般常聽到100度、200度這樣的數值。

其實只要孩子滿2歲,便可以「驗光機」測量屈光度數,但是6個月~2歲間的孩子,唯有找到受過專業訓練的「小兒眼科」專科醫師(非一般眼科),透過操控「網膜鏡」,才能精準地檢查出小小孩目前遠視、散光或近視的度數。因此,王藹侯醫師特別提醒爸媽,千萬別道聽塗說,以為必須等孩子4歲後才能帶去眼科檢查眼睛,如果對孩子的視力有任何疑慮,一定要盡快找小兒眼科醫師進行檢查,以免錯過了矯正幼兒視力的黃金期。

迷思 2 
幼兒視力不良,只要點散瞳劑就可以治癒。


錯!
小兒眼科醫師陳柏良指出,很多爸媽常會認為只要點散朣藥水或者到眼鏡行配戴眼鏡,就不用再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但事實上,除了可逆轉的「假性近視」外,視力問題多屬於「不可逆」的終身疾病

也就是說,一旦近視後,不論幼兒配戴眼鏡,或是長大成人後選擇配戴角膜塑形隱型眼鏡或進行近視手術,皆只能減輕度數,採用目前常見的點長效型睫狀肌鬆弛劑(散瞳眼藥水),雖然能「減緩」幼兒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但是並無法「治癒」真性近視,救回已損傷的視力。而且,點藥水的幼兒除了常產生畏光的副作用,爸媽還必須有心理準備,點藥水和定期回診檢查是一場長期抗戰,時間可能長達8年以上。
 
臺灣兒童青少年高度近視盛行率(%)
年級  89年 ≧600度 95年 ≧600度 99年 ≧600度 106年 ≧500度
國小一年級   0.2 0 0 1.2
國小六年級   2.4 2.51 3.43 10.3
國中三年級   12.7 6.64 28.0
高中三年級  20.8 16.85 35.7
(資料來源:89年、95年、99年「6至18歲學生近視及其他屈光狀況調查」;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 

此外,陳柏良醫師要要提醒爸媽,輕度近視雖然比較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但是愈小罹患近視,度數增加得愈快,一旦變成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病變、青光眼和白內障等易導致失明的併發症機會便會大幅上升。

迷思 3 
得了假性近視,一定會變成真近視嗎?


錯!
眼球若是照相機,視網膜就像相機的底片,角膜就是相機最前面的鏡片。而可透過鬆緊調整水晶體厚度的睫狀肌,就等於是相機的伸縮鏡頭,可使遠處和近處的物體能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的影像。幼兒如果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睫狀肌會因過度收縮而處於收縮狀態,易引起水晶體變厚,而呈現短暫性近視狀態。

王藹侯醫師提醒爸媽,如果幼兒原有150度近視,點了睫狀肌鬆弛劑再進行驗光,發現變成0度,那表示是「假性近視」,但如果變成50度近視,那便是「輕度近視」。一般而言,若能適當讓幼兒的眼睛休息或點用散瞳劑解除睫狀肌緊張的情形,通常可回復正常,不過若持續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睫狀肌和水晶體仍舊容易產生器質變化,而轉變成真近視。若幼兒是假性近視,沒有經過正確的檢查便配戴了眼鏡,便容易轉為真近視。因此,爸媽除了務必帶孩子到有專業驗光設備的小兒眼科醫師看診,確認孩子近視的真、假狀態,用眼習慣也必須徹底做改變。

迷思4
四歲幼兒的視力若只有 0.6,屬於視力不良的狀況。


王藹侯醫師指出,如果4歲孩子的視力篩檢不到 0.6,5歲孩子不到0.7,6歲孩子不到0.8,這表示視力有問題。

由於新生兒並非一生下來就擁有1.0的視力,從出生後必須藉由正常的眼睛,持續接收清晰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上,讓大腦的視覺中樞不斷收到清楚的影像刺激,才能讓視覺功能健康地發育。因此,陳柏良醫師提醒爸媽,如果在幼兒0~8歲間,缺乏多元與合宜的視覺刺激,或是有任何妨礙清楚影像進入幼兒眼中與大腦的狀況發生,將使大腦視覺中樞沒有足夠的刺激,而影響視覺功能的發育。

比如:幼兒的一眼正常,另一眼高度遠視或者高度散光,兩眼不等視或有白內障的狀況,將造成幼兒「弱視」。若3歲時發現弱視,開刀解除白內障,或者將好眼睛遮住,強迫使用矯正後的遠視眼或散光眼,有機會降低孩子的弱視程度;但如果8歲後才發現,已錯過孩子視覺中樞的發育時間,孩子將成為永遠的「弱視」族群。

迷思5 
近視主要原因來自是遺傳,所以無法預防


錯!
過往歐美學者認定全是遺傳導致近視,王藹侯醫師引用國內的調查結果卻指出,雖然同卵雙胞胎的度數通常較接近,親子的視力問題也有正相關性,但視力不良的原因其實有50%來自先天遺傳,50%來自後天環境

台大醫院早年曾以兩隻3個月大的獼猴寶寶進行視力實驗,證明後天環境也會導致近視,而且當近視的孩子年齡愈小,加深的速度會愈快。當時實驗團隊將兩隻小獼猴固定在椅子上,每天以100公分的近距離觀看電視10小時,小獼猴在一年後有了50度近視,後來實驗因電視損壞而中斷,等隔年要繼續實驗時,卻發現1年沒看電視的小獼猴,近視已增加到300度,第三年更跳增到800度,但成年獼猴度數增加的速度卻相對緩慢許多。所以幼兒長時間看電視影響之大,恐怕遠超過父母的想像。

此外,台大醫院也曾在美國《分子視力學》發表關於近視基因「 lumican」的報告。研究指出,千度近視者lumican基因中的單一核酸變異比率特別高;也就是說,有這個基因變異者比無此基因變異者,在不良環境裡更易近視。所以,後天環境對幼兒視力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遠離iPhone、網路,搶救幼兒視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當幼兒的生活,早已被iPhone、iPad、電腦和電視這類螢幕產品包圍時,爸媽又該如何做呢?


報導/陳幸伶 
諮詢/傅宙經︱傅眼科診所院長、前三軍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眼科醫師傅宙經醫師從臨床觀察,發現4歲幼兒近視200度,竟然與他過度使用iPhone和上網下載遊戲有關。我們特別專訪了傅宙經醫師,請他進一步提供了幼兒的護眼對策。

幼兒的活動型態影響用眼習慣

從門診觀察中,傅宙經醫師發現這兩年幼兒近視的年齡下降到2-6歲的幼童個案,持續發生。以他在門診平均每天至少一百五十個病患的看診比例,4歲以下患有近視的幼童約佔1%,4-6歲大約占了3-5%。而從99年度教育部調查中,小一學童近視人口竟已高達30%的數據來看,也可推知幼兒期的用眼習慣一定出了問題。當傅宙經醫師看見候診區一個個走路還不穩的1、2歲幼兒,熟練地從爸媽的口袋或皮包中拿出 iPhone把玩的情境,也讓他更加擔心。

從臨床與爸媽的討論中,傅宙經醫師發現有近視的幼兒,大多是忙著補習才藝的孩子,因為看樂譜、算珠心算都是需要近距離用眼、很費眼力的活動;還有些則是一看書便停不下來,不管字級大小和光線問題、用眼習慣不佳的孩子。此外,他還發現,多數由阿公阿媽帶的幼兒通常都有不限時間看電視、吃飯配電視的問題,所以相較於由爸媽自己帶的孩子,近視的比率也較高。

為何幼兒不宜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傅宙經醫師指出,多數的近視多屬於「軸性近視」,這是因為眼球的前後直徑過長而造成的視力問題。以視覺成像的原理來看,當孩子看近的東西時,呈像會在愈後面,軸長必須拉得更長,視網膜才能抓到焦點。

0-6歲的幼兒除了正值視神經功能的發育期,眼球的體積與軸長也在持續改變中,所以用眼習慣對視力的影響很大。通常高中生的眼球大小已固定下來,所以近視的度數也會較固定,但學前幼兒的視覺系統持續在發展中,若原本眼球的軸長已經持續在增長,幼兒的眼球又為了要能適應近距離用眼的持續刺激,眼球就會想辦法把軸長拉更長,幼兒的近視度數就會呈倍數飆升。

給爸媽的5個螢幕活動護眼建議

當幼兒的生活,早已被iPhone、iPad、電腦和電視這類螢幕產品包圍時,爸媽又該如何做呢?傅宙經醫師並不贊成爸媽給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iPhone、iPad、上網玩遊戲或看太多電視,如果想讓孩子體驗,他建議「淺嘗輒止」,而且爸媽必須掌握以下5個原則:

1.控制使用時間
3-4歲幼兒每天使用螢幕媒體的總時數,建議不超過 1小時;5-6歲幼兒使用的總時數不超過1.5小時;幼兒每次使用螢幕類的產品,單次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年紀愈小,時間要縮得愈短;爸媽近距離用眼後,記得帶孩子多看遠方。

2.以大螢幕取代小螢幕
如果想讓孩子體驗,必須以大尺吋的螢幕為佳,也就是說,電視會比電腦好,桌上型電腦又比iPad 好,畫面太小的iPhone 是最後的選擇。

3.以簡單畫面代替複雜畫面
設計過於複雜的遊戲畫面,須動用較多視覺細胞來解讀訊號,較費眼力,所以並不適合孩子。

4.以慢速畫面代替快速畫面
跳動太快的畫面,除了不符合幼兒的生活節奏,也會讓視網膜太過吃力,一旦視覺過度疲勞,就容易增加近視度數。

5.以聲音代替畫面
爸媽也可善用這些設備的其他功能,比如:以聲音代替畫面,讓孩子使用這些媒體聽故事或聽兒謠、音樂,就能避開近距離用眼的問題。

定期檢查,為孩子的視力把關

固然6歲前是治療幼兒視力問題的黃金期,但3歲以前是診斷視力問題的關鍵期。因此,傅宙經醫師也提醒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的眼睛有任何異狀,一定要立刻請眼科醫師檢查。當發現孩子有瞇眼、歪頭和愈坐愈靠近電視的動作,這表示幼兒可能已經近視了;若幼兒有斜、弱視問題,每3個月得追蹤一次;有小問題,每半年得追蹤一次;正常的話,每一年至少檢查一次。

4預防孩子近視,全方位護眼4絕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近來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許多爸媽無可避免地也讓孩子或多或少接觸到這些「電子玩具」,但父母卻可能忽略了「近距離用眼的行為」對視力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手機的小螢幕比看電視更傷眼。信誼奇蜜親子網提醒爸媽四個重要的護眼絕招。

諮詢/陳柏良︱三軍總醫院小兒眼科、皓明眼科診所醫師;謝明哲︱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比起聽覺、嗅覺、味覺,在出生時多已是可使用的感官功能,寶寶的視覺發育主要集中在出生到6歲之間,而當眼睛仍在慢慢建構發育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變數,也因此更需要爸媽主動地瞭解和照護。

研究發現,近視的主要因素來自不當的用眼習慣,像是長時間、近距離的看電視、玩電玩和看書,以及看近物之後,沒有足夠的休息。尤其,現在假日足不出戶的「宅爸」和「宅媽」特別多,看電視幾乎成為「宅小孩」全家最主要的休閒方式,把孩子暫時交給「電視保母」帶的狀況也相當普遍,又加上數位媒體的時興,從電腦、電玩、智慧型手機到 iPad,孩子近距離用眼的行為與頻率更是爆增,可想見這對於幼兒的視力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保持好眼力,以下將提供爸媽重要的護眼絕招。別忘了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建立用眼好習慣。

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平日應讓孩子養成規律作息,保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飲食。此外,爸媽應多讓孩子走向大自然,眺望遠處,每日讓孩子有機會到戶外動一動,以放鬆總是看近處而緊縮的睫狀肌。帶嬰幼兒出門時,別忘了戴上有阻隔紫外線及藍光的太陽眼鏡或帽子,減少陽光曝曬的時間,也是對孩子必要的護眼措施。同時,爸媽也不要讓幼兒太早認字和寫字,以免傷害眼力。

2. 降低視聽產品的負面影響
既然不能把視聽產品完全隔絕於生活之外,陳柏良醫師建議爸媽應把握以下原則:
讓孩子保持與電視畫面對角線2.5倍以上的距離觀看
觀看電視的角度以不超出畫面左右的30度之內最適合
電視畫面的高度比幼兒兩眼平視時略低15度
每看30分鐘,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
3~6歲幼兒一天看電視的總時數,不能超過1小時。

3. 培養適當的閱讀習慣
學齡前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最好時機。想要健康的閱讀,陳柏良醫師建議爸媽要選擇紙張不反光、字體大小適宜、印刷清晰的讀物;閱讀光源要充足,照度至少 350米燭光以上,由左方照射,避免直接刺激眼睛。孩子的眼睛與書本或電腦畫面應保持 30~ 40公分的距離,數位產品或電腦不能持續玩 30分鐘以上;記得提醒孩子坐姿要正確,避免趴在桌上看書或畫圖。

4. 營養均衡,眼睛亮晶晶
近年來研究也發現,均衡的營養也有助於視覺神經細胞正常發展。舉凡寶寶視覺發展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像是: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DHA、脂質以及多種礦物質等,在媽媽哺餵的母奶中幾乎都已經包含,所以,想要讓寶寶能夠有雙明亮的眼睛,在嬰兒階段哺餵母乳,正是讓寶寶視覺健康發展最經濟和實惠的好方法

從寶寶4個月開始吃副食品之後,爸媽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養成孩子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多鼓勵孩子從天然食物中獲取足夠的護眼營養素。一提到保護眼睛視力的營養素,大家都會聯想到維生素A。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指出,其實還有很多的營養素也和眼睛發展、視力保健有密切關係。比如:維生素B群可促進眼睛內細胞代謝,維持視神經功能;維生素B12可預防視神經傷害;維生素E、花青素與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眼睛在紫外線或電腦幅射下過氧化的影響;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則可保護角膜和水晶體不受傷害,延緩視力衰退與老化,但因為葉黃素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物化學成分,停止餵哺母乳之後,嬰幼兒就必須靠均衡飲食、持續從蔬果中攝取吸收。
 
護眼首選食物

● 維生素A:蛋黃、肝臟、牛奶、深綠及深黃色蔬菜
● β-胡蘿蔔素:胡蘿蔔、甘藷、菠菜、木瓜
● 葉黃素、玉米黃素:菠菜、地瓜葉、綠花椰、玉米
● 維生素C: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
● 維生素E:堅果、全穀類、深綠色蔬菜、黃豆製品
● 維生素B群:糙米、牛奶、豆類、綠色蔬菜
● 花青素:藍莓、蔓越莓、紫葡萄、黑櫻桃
● 礦物質鋅:生蠔、貝類、魚蝦、堅果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