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禮貌教育

該怎麼教孩子禮貌呢?禮貌除了是日常生活的應對進退,更重要的是,從同理心出發,透過有禮貌的言語和行動,讓對方覺得開心、也感受到關心。爸媽應引導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教養孩子成為富同理心、有禮貌的人;也因此增進了社會性發展,讓孩子能與他人愉快共處。

不一樣的禮貌教育

該怎麼教孩子禮貌呢?禮貌除了是日常生活的應對進退,更重要的是,從同理心出發,透過有禮貌的言語和行動,讓對方覺得開心、也感受到關心。爸媽應引導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教養孩子成為富同理心、有禮貌的人;也因此增進了社會性發展,讓孩子能與他人愉快共處。

1學禮貌,先有同理心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遊戲間裡,4歲的哥哥正在玩廚師切切樂遊戲,他拿著一把玩具刀,切著洋蔥、胡蘿蔔等各種食材,忙得不亦樂乎。2歲的弟弟見狀,也想加入哥哥的遊戲,於是伸手抓過哥哥的玩具刀;哥哥見到玩具被搶,不甘示弱地推弟弟一把,弟弟開始嚎啕大哭。此時,身為爸媽的你,會選擇下列哪一種方式,才能解決紛爭、又讓兄弟倆學到好禮貌呢?

A 因為哥哥動手推人,所以請哥哥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B 因為弟弟先搶哥哥的玩具,所以請弟弟離開遊戲間,不能再玩玩具。
C 兩個人都有錯,所以兩個人都不能再玩。
D 把兩人拉開,分別與他們溝通。詢問弟弟:「你是不是想跟哥哥一起玩?你想想看,如果你的玩具被搶走,你會不會生氣?」詢問哥哥:「弟弟搶了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但弟弟只是想跟你玩。如果換成是你被別人推倒,你會怎麼樣?」


禮貌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狀況題之前,爸媽可能要先想一想,禮貌是什麼?是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口邊嗎?或是遵守禮儀,行為舉止像個小紳士、小淑女呢?爸媽在小時候總被反覆叮嚀,見到長輩得要畢恭畢敬,現在的孩子見到長輩,卻可以熱情地打招呼、給對方一個抱抱。難道禮貌的標準也會隨時代改變嗎?

禮貌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好行為。禮貌是你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有了好禮貌,你對人客氣,細心又體貼。禮貌是用言語和行動,讓別人知道你關心他們。」(摘自《禮貌》,上誼出版)也就是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各地文化習俗有何差異,只要用一顆體貼的心和他人相處,讓對方感到開心,就是好禮貌。

好禮貌來自同理心
這種發自內心替別人著想的能力,其實就是同理心。富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不僅可以察覺他人的情緒,還能進一步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因此,他們對人客氣,不會口出惡言、傷害對方,當別人難過時,也能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

如果爸媽僅僅是把禮貌視為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機械式地訓練孩子見到人要打招呼、冒犯人要道歉,而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使孩子遵從爸媽的指示,卻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做這些事,使得禮貌的表現流於形式。這種「他律」而非「自律」的表現無法持久,當孩子長大之後,自我意識變得更強烈,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常會以自己的需求為重,不再願意聽命於爸媽、展現禮貌。

培養同理心
回到上述的狀況題,雖然「暫停法」跟「隔離法」都是相當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能夠緩和孩子的情緒,但若衝突發生時,爸媽只就孩子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置,而沒有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往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還是會搶東西或推人。

案例中的弟弟可能是這樣想的:「我想跟哥哥一起玩,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把玩具拿過來好了。」此時,如果爸媽適時地協助,弟弟就能學會跟哥哥說:「我也想玩」或「借我玩」。同樣地,若是爸媽提醒哥哥要顧及弟弟的感受,哥哥就會了解:「雖然弟弟搶我玩具讓我很生氣,但我推他讓他痛痛,他一定也很難過。」往後遇到同樣的情況,哥哥就不會再動手了。

看過以上的案例之後,相信你已經瞭解,儘管行為管教策略相當重要,但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以同理心為出發點,引導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是教出好禮貌的根本之道

同理心的發展階段
想教出有禮貌的好孩子,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究竟,同理心與哪些發展向度有關?又有哪些需要關注的發展重點呢?

● 0∼1 歲 建立同理心的基礎
你是否曾注意過,當初生的寶寶聽到其他寶寶的哭聲時,往往會跟著一起嚎啕大哭?當你用不同表情逗弄寶寶時,他會試著模仿你的表情?雖然小寶寶還無法分辨各種情緒的意涵,但這些行為代表寶寶已有能力區辨環境中的情緒線索。

1歲左右,孩子開始建立自我概念,懂得「我」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因此當他看見鏡子時,他能分辨出自己的影像。孩子也知道,別人的行為隱含著他們的意圖和目標,例如:媽媽看向杯子、伸出手,代表媽媽想要拿杯子。以上這些能力,都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基礎。

● 2∼3 歲 自我中心,但能給予他人同情
2歲以後,孩子開始具備口語溝通的能力,也逐漸認識不同的情緒。不過,孩子的認知發展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只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雖然2∼3歲的幼兒還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但已經能夠表現出同情心,看到友伴哭泣時,會主動拍拍對方,表示安慰。不過,他們通常還無法理解同理心的內涵,因此不會自發性地展現真正的協助行為,或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的福利。也就是說,當友伴因玩具壞了而哭泣時,孩子雖能拍拍對方,卻不見得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對方。

● 4∼6 歲 開始能同理他人的感受
4歲之後的孩子,不僅更懂得表達感受,還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別人的想法不一定跟我的相同。具備這種初階「觀點取替」能力的孩子,可依情境脈絡設想他人的感受,進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展現同理心。

雖然4∼6歲的孩子開始能考慮他人的感受,不過依據心理學家R. Selman的理論,完整的觀點取替共分五階段,每一階段都需要更複雜的認知能力才能達成,包括:從別人的觀點來反觀自己、分析影響他人信念的因素等等,因此,真正的同理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發展成熟。

同情心v.s同理心
雖然同情心和同理心聽起來很類似,但兩者有截然不同的意涵喔!
同情心 sympathy:是指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憐憫、在情感上給予支持,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
同理心 empathy: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感受,屬於更高層次的社會認知能力。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這樣教,孩子不失禮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有時幼兒說出失禮的話,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精準地掌握詞彙,再加上現代社會孩子的生活圈很小,缺乏練習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一有任何需求,爸媽都會立刻滿足,所以孩子從不必等待,也無須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孩子一旦離開舒適的家,與爸媽以外的人互動,難免會感到無所適從、做出失禮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爸媽該如何幫助孩子體會禮貌的內涵呢?以下提供6個教養原則

原則1:制定家庭規範
每個家庭對好禮貌的標準不同,制定的行為規範也會有所差異。無論家庭規範為何,重點在於爸媽務必要保持一致性,訂出準則後,就要說到做到,在不同場合都保持同樣的標準。舉例來說, 若是爸媽想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避免孩子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平時就要訓練孩子,即使是拿爸媽的東西,也要開口向爸媽借,不可隨意拿取。

此外,現在的家長往往給予孩子過多協助,導致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有禮貌地尋求他人幫忙。建議爸媽,可以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則2: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
相信爸媽都同意,孩子是否有禮貌,跟爸媽的教養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同理心為原則,將常見的教養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 威脅型:以懲罰或是撤銷福利的方式威脅孩子,例如:「你再不把車車分給弟弟玩,爸爸就沒收你的車車,誰叫你這麼小氣。」在爸媽的威脅之下,孩子只是迫於壓力而順從,並沒有學會同理心的內涵。

● 賄賂型:為了讓孩子配合,提供外在的誘因,例如:「如果你願意把這個車車分給弟弟玩,爸爸就再買一台新的車車給你。」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喪失內在動機,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自發性地表現好行為。

● 情感解釋型:當事件發生時,協助孩子標明自己的情緒,並進一步解釋他人的感受,例如:「爸爸知道你最喜歡這個車車,如果分給別人玩,你會難過。不過弟弟很想跟你一起玩,你可以拿其他玩具出來,跟弟弟一起玩嗎?」這種方式最容易教養出富同理心的孩子,因此,爸媽應盡量以情感解釋原則來處理孩子的狀況

原則3:依孩子的氣質加以引導
由於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請順應孩子的特質和步調,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加以引導,不要硬將自己的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J. Kagan將幼兒的氣質分為「非抑制型」和「抑制型」兩大類,非抑制型的孩子很容易接受引導,願意嘗試新事物或與他人互動,也較能在互動過程中調適自己的感受;相對地,抑制型的孩子比較敏感,容易害羞、焦慮,常迴避或抗拒陌生的情境。如果孩子屬於抑制型,請爸媽不要強迫孩子,多給他一些時間調適,以正向的態度給予鼓勵。

原則4:提供練習的機會
現代社會多以小家庭為主,孩子的生活圈通常很小,缺乏練習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請爸媽多為孩子創造機會,與不同年齡的人互動,例如:跟親戚聚會、參與社區活動,或是跟其他爸媽組成play group。除了到餐廳、公園等公共場所之外,爸媽也可以帶孩子到親友家吃飯、過夜,讓孩子體會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他在應對時就會更謹慎。

提醒爸媽,不需執著於孩子在互動過程中的小失誤,而是要多鼓勵孩子的好表現,才能讓孩子認為禮貌是一件令自己、令別人都快樂的事。

原則5:以口語提升互動表現
情緒和語言發展的關係非常緊密,若是孩子能善用口語表達,就會減少以負面行為來宣洩情緒的頻率。對於語言能力有限的幼兒,請爸媽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引導孩子用口語表達。譬如當孩子丟玩具時,告訴孩子:「玩具組不起來,所以你好生氣,你可以跟媽媽說,請媽媽來幫你。」即使孩子還小、聽不懂爸媽說的話,也要多跟孩子進行口語互動,讓孩子認知到語言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有時幼兒說出失禮的話,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精準地掌握詞彙,此時爸媽應試著瞭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涵,如果孩子沒有惡意,就不必大驚小怪。例如:有孩子在看到媽媽的朋友時,指著對方說「好醜」,媽媽追問之下才知道,孩子認為短髮的女生都「好醜」,長髮的女生才漂亮。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後,爸媽就可以幫孩子解釋、化解尷尬的情形,並利用機會教育,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原則6:善用角色扮演和親子共讀
爸媽可以運用角色扮演,讓孩子演練如何與他人互動,並藉機教禮貌。爸媽可以跟1~2歲的幼兒玩簡單的扮家家酒:「你請媽媽喝杯茶好嗎?」「謝謝你,媽媽好高興!」幫助孩子認識各種互動方式;至於3歲以上的幼兒,則可以玩複雜一點的醫生看病遊戲、餐廳遊戲等等,讓孩子體會照顧他人、為他人服務的精神。

 ♦ 在共讀中學禮貌
禮貌
文‧圖/阿麗奇 
譯/黃筱茵 
出版/上誼
這本漫畫形式的《禮貌》包含了數十種常見的生活情境,親子可以一起討論合宜的行為舉止,幫助孩子瞭解禮貌的內涵。快邀請孩子來看看這些人的舉動,試著體察雙方的感受、回想自己的經驗,找出誰最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