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教養心法

根據統計,近十年台灣生育子女的家庭超過一半僅生育一個孩子,可見獨生子女已成為未來年輕世代的主要族群。以往總認為獨生子女較容易發展出不受歡迎的性格,但只要爸媽保持健康的教養態度,並以其他方式彌補其不足,獨生子女反而能發揮其優勢,減少可能發生的問題。

獨生子女的教養心法

根據統計,近十年台灣生育子女的家庭超過一半僅生育一個孩子,可見獨生子女已成為未來年輕世代的主要族群。以往總認為獨生子女較容易發展出不受歡迎的性格,但只要爸媽保持健康的教養態度,並以其他方式彌補其不足,獨生子女反而能發揮其優勢,減少可能發生的問題。

1獨生子女的潛在優勢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近幾年來台灣生育率始終在全球敬陪末座,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7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僅1.13,全球倒數第3;且至2006年以來,新生兒為第1胎的比例年年都超過50%(2017年為50.5%),第二胎的比例則不超過40%,由此可推估約有半數生育子女的家庭僅有獨生子女。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大環境影響了爸媽的抉擇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幾個,例如:現代人大多比較晚婚,然而高齡生產畢竟有較高的危險性,許多夫妻因而只生一個,只要孩子健康,一個就足夠了,以免承擔太大的風險。還有,由於社會不安定、經濟不景氣,爸媽對孩子的未來有諸多憂慮;這種對大環境的不確定感,也使得許多爸媽不願多生孩子。另外,經濟因素當然也是重要考量,孩子從出生到受完教育,至少需要幾百萬的開銷,對大多數年輕父母而言,是筆不小的負擔;與其孩子多分散資源,不如只生一個,讓一個孩子享有較好的成長環境。

由這些因素可見,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父母,都是基於自己的選擇,而決定只生一個孩子,這與過去常是因為不孕等非自願因素而造成的子女數少或無子的情況,有相當大的差異。現在,大多數獨生子女是在爸媽經過考慮以後所做的抉擇,爸媽有心以子女數的減少來換取較好的照顧品質。

獨生子女的優勢
而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可能有的優勢如下述:

●生活及教養品質較佳
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爸媽能夠將全部的時間、金錢及心力用在這個孩子身上,對爸媽來說,不但負擔較輕,家庭生活品質也較容易維持。對孩子而言,能夠獨享所有的資源與爸媽的照顧,自然再幸福不過了。

●個性較為獨立
家中沒有別的孩子,獨生子女與大人溝通互動的機會往往比一般孩子多,由於較早接觸到成人的世界,孩子通常都較為早熟。另外,除非爸媽基於虧欠感而處處陪伴呵護,否則沒有手足相伴的獨生子女,因為常需要獨處,個性通常會顯得比較獨立。

●學業有不錯的表現
有許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獨生子女的智力與學業成績相對較高。當然,學業表現與智力有關,智力與遺傳有關,但獨生子女的優勢在於獨享家中資源與爸媽的關注,因此如果爸媽重視孩子的學業,再加上良好的陪伴與管教,孩子通常都會有不錯的成績。

其實,雖說是可能的優勢,如果沒有爸媽的適當教養,獨生子女也未必會具有這些特質。所以,就和一般家庭的爸媽一樣,只要體認到自己所需扮演的角色,根據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那麼無論是獨生子女或是一般孩子,都能夠健全快樂地成長。
 

2獨生子女的特質~你家也有「大雄」嗎?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談到獨生子女,你的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人物呢?

日本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多湖輝,在他的《獨生子手冊》一書中曾提到,他認為「哆啦A夢」裡的主角「大雄」是最能代表獨生子的經典人物了。雖然「大雄的性格」有著愛撒嬌、任性、優柔寡斷和忍耐力不足等特質,也過度依賴哆啦A夢這隻來自未來世界的機器貓,但從孩子的本質來看,大雄畢竟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正義感的好孩子,所以哆啦A夢也才會願意留在小主人的身邊。只是,可以想見的,大雄的爸媽仍不免要為他的許多負面的行為傷腦筋了!

新手爸媽必備的獨生子女育兒觀
目前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平均生育率都低於2,全世界的爸爸媽媽們彷彿像約好似的,生育計劃都傾向「小而美」,可想見獨生子女將慢慢成為主流族群。

但是,爸媽們可別以為只有一個寶寶的家庭,才必須關心獨生子女的教養問題,因為不論你打算生養幾個孩子,在第二胎還未出生前,所有長子、長女其實都是在獨生子女的教養條件與氛圍中長大的;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家中兩個孩子的年齡差距若超過5歲以上,在教養與互動的條件上,其實也是接近養育兩個獨生子女。

因此,思考如何避免養出一般刻版印象中具有獨生子女特質的孩子,找出他們的長處加以發揮,也成了所有準父母與新手爸媽必作的功課之一了。

你正在培養具有「大雄的性格」的孩子嗎?
根據國內外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研究,除了孩子的先天氣質外,後天的教養態度,才是養成獨生子女負向人格的主因。請依平日與孩子的互動模式,進行養育獨生子女自我檢測,看看你總共獲得幾個Yes & No?

養育獨生子女 Yes & No 檢測

☐Yes   ☐No 對確定於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你很難對他說「不」?
☐Yes   ☐No 明知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你還是忍不住想幫他完成? 
☐Yes   ☐No 你的生活總是繞著孩子轉,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他?
☐Yes   ☐No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你一定會介入幫忙,以避免他受挫?
☐Yes   ☐No 你常為了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同齡的孩子,而感到沮喪與焦慮?
☐Yes   ☐No 不管孩子表現得如何,你總是會大大地讚美他?
☐Yes   ☐No 你常帶孩子參加大人為主的聚會,而且孩子沒有常一起玩的同齡友伴?
 

●如果你的選項都是「No」,恭喜!你教養獨生子女的態度很健康喔!請繼續保持下去。

●「Yes」選的愈多,表示育兒態度愈需要進行調整;而且在獨生子女的育兒態度上,你已經產生了以下傾向,請多加注意。
選 1 「Yes」→ 愛得過多
選 2 「Yes」→ 照顧過多
選 3 「Yes」→ 擔心過多
選 4 「Yes」→ 保護過多
選 5 「Yes」→ 期望過多
選 6 「Yes」→ 讚美過多
選 7 「Yes」→ 友伴過少
 

獨生子女 V.S. 非獨生子女
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的Falbo教授,曾分析141篇有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研究報告,發現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雖然在「合作性」、「彈性」、「情緒穩定度」、「社交互動性」這些向度比非獨生子女「稍弱」,但在「追求高成就的動機」上、「自尊心」以及「雙親情感的親密程度」這3項的成績,則是遙遙領先非獨生子女。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上學後,獨生子女行為背後的教養問題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小小孩走進幼兒園,是迎向人生第一個社會生活的開始。對於平日缺乏手足的獨生子女,這是全新的生活經驗和挑戰,而這個場域,也正是檢視爸媽的育兒觀念,以及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是否合宜的重要機會。

以下,就跟著3位資深幼兒園老師,一起走入幼兒園。透過他們多年的觀察,分享獨生子女在團體中常見的互動狀況,解析隱藏在獨生子女問題行為背後可能的教養問題。

社交狀況題
A. 角落遊戲時,小班的獨生子謙謙想玩玩具車,卻被小傑拿走了。謙謙便對小傑說:「玩具要分享。你玩一次,就該換我玩。」但小傑根本不理他,讓謙謙又急又氣,跑去跟老師打小報告

B. 小凱和宏杰正在組裝樂高遊樂園,小宇問兩人要不要改玩他最喜歡的樂高火車組,但兩人都不願意。小宇便跑去跟老師抱怨,同學都不跟他一起玩。

澤佩老師:
社交問題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問題。多數長期和成人互動的獨生子女,語言的發展雖然較好,但耳濡目染下很容易成了「小大人」,不僅不太會用同齡小孩的思考模式作溝通,用語也較「超齡」,不自覺地會模仿大人用老氣橫秋的口吻表達意見。尤其,在家中習慣獨佔資源的獨生子女,搶不贏又很想玩,經常會學大人以「說教」、「說理」的口吻訂定遊戲規則,但其他孩子不見得理會他,獨生子女便容易感到受挫。

雖然獨生子女能以口語清楚表達、嘗試解決問題的社交技巧,在和大人溝通時是相當佔優勢的,但是,當獨生子女面對其他同年齡、仍在學習「社會化」過程中的孩子時,卻經常因為溝通模式與語言不是「同一國」的,欠缺「適齡」的社交技巧,往往會感覺遭到排擠;而他們習慣請大人出面處理的作法,也會讓他更交不到朋友。

此外,如果平日爸媽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順,很容易養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孩子。由於獨生子女不論平日自己玩、或要爸媽陪他玩任何玩具、做任何事,通常都能如他所願,所以已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較容易為所欲為,並不太能同理別人,因此,遊戲時很容易與玩伴吵架。

像上述例子,老師可先幫忙釐清,為什麼同學不讓他加入遊戲?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再讓孩子思考,可以如何解決?比如:約好先玩遊樂園組,再玩火車組,還是只好自己改玩別的。必須讓小宇理解若想要參加遊戲,就必須學會「退讓」和「妥協」等社交技巧,也要練習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挫折忍受力狀況題
每次當老師上課要點選同學時,讀中班的獨生女小倩不管知不知道答案,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希望老師能選中她。她的母親認為小倩很優秀,所以希望老師多給她表現的機會。因此,當老師告訴母親上課原則,以及有些活動並非小倩擅長時,她的母親並不以為然。

采璇老師:
整體來看,獨生子女的挫折忍受力也是相對稍弱的地方。因為爸媽傾盡心力栽培家中唯一的孩子,期望自然較高;加上家中缺乏手足做比較,爸媽很容易過度讚美唯一的孩子,不管他表現得如何,總是告訴他「你是最棒的」、「沒有人比得上你」。

可是,一味讚美孩子,卻沒有具體點出長處或可改進的地方,除了很容易誇大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認識,當活在掌聲中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發現做完某些分內的事,並不會每次都得到獎勵,或者當同學被稱讚,自己卻沒有獲得老師「關愛的眼神」時,獨生子女的內心便會感到很「受傷」。

生活自理狀況題
讀小班的獨生女萱萱最討厭吃飯時間了,因為要吃很難咬的肉和菜,而且總是全班最後一個吃完飯的她,還要老師幫忙收拾掉了滿桌的飯菜;穿鞋襪時,萱萱還常伸出腳,對著老師大喊說:「幫我穿!」

瓊慧老師:
根據觀察,不太愛吃東西或是偏食的情況,其實是獨生子女蠻普遍的問題,如果又加上隔代教養,狀況更嚴重。由於祖父母和爸媽通常不會勉強孩子吃他們不愛吃的東西,但進入幼兒園後必須吃園方提供的餐點,所以到了吃飯時間,經常處於數飯粒狀態的獨生子女人數不少。尤其,當吃到纖維較多或較需咀嚼的肉類時,這些孩子通常含了一口食物,便吃到「地老天荒」,需要老師花較多時間引導。再加上孩子的爸媽對幼兒發展沒有概念,除了放任孩子偏食的行為之外,為了容易入口,往往仍給孩子食用副食品口感的食物,沒有依孩子的年紀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所以孩子會變得習慣「吃軟不吃硬」。

澤佩老師:
獨生子女在穿鞋子、襪子和吃飯等技巧上,熟練度也相對較差。可能因為一伸出腳,家中的大人就會自動幫她把鞋、襪穿好;張開口,就有大人一口一口餵食,所以當她自己吃飯時,自然很容易吃得飯粒掉滿桌。有些獨生子女甚至會忘記自己身在幼兒園裡,會把家中對大人頤指氣使的那一套搬到學校裡,想做什麼就對著老師發號施令「幫我弄」。

孩子必須一再地嘗試和挫敗,各種能力才能變得精熟。非獨生子女的爸媽通常分身乏術,孩子為了求生存或是透過模仿兄姐,自然能學會很多生活自理技巧。但很多獨生子女的爸媽,通常有過度保護和照顧的傾向,只要覺得孩子的動作太慢或做得不夠好,便忍不住插手代勞,剝奪了孩子練習自理能力的機會,孩子的能力便無法跟上同齡的孩子了。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4給獨生子女爸媽的練習題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對於家有獨生子女的爸媽來說,由於教養的是第一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孩子,因此,往往會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期許與擔憂,對孩子的各項能力表現,也容易落入緊迫盯人的作法。輔仁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的陳若琳老師指出,很多獨生子女的爸媽最常把「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因為我只有你一個孩子!」這句話掛在嘴上,但是,適度地壓力可以讓碳轉變為鑽石,過多的壓力卻可能讓鑽石化為炭渣。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高淑清老師則表示,國內曾作過大學獨生子女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雖享有父母全部的愛與資源,但對於「孤單」的感受,以及來自雙親的期盼與壓力覺得格外強烈,因此,受訪的獨生子女皆提出未來希望能避免生養獨生子女的想法。

以下,綜合兩位家庭教育專家與三位幼兒園老師的意見,為大家整理出實用的獨生子女育兒要點,提供給爸媽作參考。

練習題 1
為孩子尋找適合互動的同儕團體

陳若琳老師指出,除了讓孩子上幼兒園或托兒所外,在上學之前便可擴大學齡前孩子的交友圈。通常能維持一段時間定期聚會的活動或課程,對建立孩子的社交關係才有效,因此,爸媽的同事或親友鄰居的孩子,不論舉辦家庭聚會,或約好每天在公園見面、輪流到不同的友伴家中玩,都是豐富獨生子女社交圈的好機會。

陳若琳老師也表示,有些適合家庭參與、定期聚會的宗教團體或混齡課程,不僅讓獨生子女有機會扮演哥哥姊姊照顧幼小的孩子,也能在混齡團體中成為弟弟妹妹,感受兄姐的照顧。

此外,年紀較小的孩子,則可參考坊間適合親子參與的分齡課程,比如信誼親子教室。它會根據1.5歲和2歲小小孩的發展特質作規劃,讓孩子在安全、有家的味道的環境氛圍中進行課程,孩子能自然地發展友伴關係,親子也能一同學會互動技巧。

練習題 2
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

即使和你期待的不一樣很多獨生子女的爸媽,總會將兩人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的專長在哪一面向,就是希望孩子能長成「理想的模樣」,因此親子之間的拉扯與壓力就會產生。陳澤佩老師指出,這些問題肇因於爸媽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加上對各分齡的能力發展重點不夠清楚,往往在心中畫出「想像的成長藍圖」,投射過多不實際的期望。「曾有一個體能相當優越的獨生子,被媽媽懷疑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只因為孩子沒有長成他理想中安靜斯文的模樣。」陳澤佩感慨地說。此外,由於家中沒有手足爭寵,爸媽對於老師反映出孩子與同儕互動摩擦的問題,往往也不太能接受。

如果孩子還沒上學,高淑清老師建議不論帶孩子到公園玩或參加任何聚會時,爸媽要練習「眼中不要只看見自己的孩子」,必須觀察孩子們一起互動的情況;上學後,呂采璇老師則鼓勵爸媽一定要參加學校辦的教學觀摩會。在這個場合理,獨生子女的爸媽有機會看見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互動的情景,了解孩子在群體間的表現是否有落差。這樣一來,爸媽能更了解孩子的專長,對孩子的各種能力不會有過度的期待,也能針對孩子較需要幫助的問題,透過與其他爸爸媽媽交流討論,找出解決方案。

練習題 3
請放手,讓孩子的能力發展出來

在協助過無數獨生子女家庭後,三位資深的幼兒園老師一致建議爸媽一定要練習學會放手,因為爸媽終究是無法一輩子保護孩子的。

陳澤佩老師認為吃飯、穿鞋襪這些自理能力,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如果獨生子女只有在學校時才動手做,回到家中又被大人代勞了一切,在練習時間不到一半的情況下,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的歷程便會拖得很久;呂采璇老師建議爸媽在和獨生子女玩遊戲時,千萬不要故意輸給孩子,藉此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針對獨生子女特別欠缺人際互動能力這一塊,黃瓊慧老師認為除了主動為孩子辦派對或是約家有孩子的親友一起出遊,當孩子相處時有衝突發生,請爸媽不要立刻介入仲裁,以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由於獨生子女太習慣擁有與獨佔,她也建議爸媽要練習增加孩子的「匱乏感」,不要總是立刻回應或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才能讓獨生子女學會珍惜。

雖然每個家庭決定只生一個孩子的理由不同,但是愛孩子的心卻是相同的。請記住,有快樂的爸媽,才有快樂的孩子。只有當爸媽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發展概況,各種領域應具備哪些能力,才不會因「過度照顧」,而錯失孩子某些基本能力的養成期,也不會對孩子因「過度期待」,而造成親子間的雙重壓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相信只要把握後天的教養機會,給孩子適度的愛與挫折,就能讓你的獨生子女健康快樂的成長!
 
聽聽孩子的內心話
針對獨生子女的育兒原則,高淑清老師綜合國內外研究與實務經驗,提供以下5則小叮嚀:

1.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所有我想得到的東西,我只是想試探你。
2.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年幼的我,仍然需要依靠你來協助我分辨是非與對錯。
3. 別過度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時候,我必須透過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4.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我不可能在無菌環境中長大;有時我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5. 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一致,這樣會使我疑惑,對你們失去信任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