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皮膚護理

嬰幼兒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角質薄且細緻,但新陳代謝率較旺盛,所以寶寶的皮膚非常敏感,不但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傷害,對熱的調節能力也較不佳。因此,爸媽要注意讓孩子穿著適當,保持清潔、勤換衣物,做好防曬與保濕,避免蚊蟲接近,以保護孩子稚嫩的肌膚。

嬰幼兒皮膚護理

嬰幼兒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角質薄且細緻,但新陳代謝率較旺盛,所以寶寶的皮膚非常敏感,不但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傷害,對熱的調節能力也較不佳。因此,爸媽要注意讓孩子穿著適當,保持清潔、勤換衣物,做好防曬與保濕,避免蚊蟲接近,以保護孩子稚嫩的肌膚。

1寶寶夏日全方位皮膚保養要領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文/周怡宏 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寶寶的皮膚看起來平滑而脆弱,結構大致上與成人皮膚相似,但也有些相異如下:

寶寶的皮膚特性
1. 皮膚的保護機能較弱:角質較薄較細緻,較易受到刺激及傷害;黑色素層也較少,容易受到陽光紫外線傷害。

2. 皮膚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例較高:因此外界毒性物質及刺激因子影響較成人明顯。

3. 新陳代謝較旺盛:皮膚汗腺的排泄循環系統不夠完善,控制水份及體溫的能力比成人差,導致對熱的調節能力不佳。

4. 體溫較高:許多昆蟲有驅熱反應,所以易受蚊蟲螫咬;加上表皮與真皮層的黏合力不夠強固,蚊蟲叮咬後反應較成人嚴重。

5. 皮膚脂質較多:容易吸收蛋白質類的過敏物質,而導致過敏的現象。

寶寶夏日皮膚保養要領
也因此,小寶寶的夏季健康保養重點就是——皮膚,平日應保持皮膚的乾燥清爽,出門時則應著重防曬及防蚊。以下為家長整理寶寶夏日皮膚保養的注意事項:

保持環境涼爽和適當的穿著
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不佳,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容易造成汗疹和濕疹的惡化。 為了避免寶寶大量流汗,保持環境的舒適涼爽以及空氣通暢就非常重要。平時的衣物應以純棉質、輕薄、吸汗為主,千萬不要包得密不透氣。

正確的清潔方式
寶寶流汗時,用濕紗布巾擦除汗水及皮脂分泌物。每天為寶寶洗澡,勤換衣服,以維持皮膚乾淨清爽和汗腺孔道的通暢。 清洗寶寶屁股上的髒污時,最好使用清水和雙手,再用紗布巾拭乾,記得讓小屁股晾乾透氣10~15分鐘,再包上尿布。另外記得檢查尿片保存環境是否有灰塵、蟑螂屎等污染、以及布料是否不舒服等情況。

做好防曬與保濕  
研究發現:二十歲以前,已經接受紫外線曝曬量的四分之三,因此,防曬必須從小開始。不過由於嬰兒皮膚結構不成熟,一般建議嬰幼兒六個月後才使用防曬產品。此外,還可以用撐傘、穿長袖衣物等方式來阻擋紫外線,原則上衣服愈不透光,愈有防曬效果。  至於保濕的部分,由於每位嬰幼兒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相同,需視個人膚質及環境、季節的溫濕度,適度地補充水分、給予適當的保濕乳液防止皮膚水分流失,以維持皮膚基本的保護機能。

避免蚊蟲接近
不要讓寶寶接近蚊蟲較多的地方。如果要到森林或草叢等地區,最好穿上輕薄的長褲、長袖襯衫及鞋子,或事先塗上防蟲軟膏、防蚊液。不要吃過多的甜食和肉類,會使汗液變成蚊蟲喜歡的酸性;運動流汗後,要盡快洗澡,這些方法都能避免寶寶被蚊蟲叮咬。

嚴重時務必看診求助  
若是寶寶皮膚狀況變差,千萬不要隨便胡亂用藥膏或口服成藥,更不可迷信及亂用偏方,應該盡快求助專科醫師治療。
 
不可不知的寶寶健康成長 Tips~適合嬰兒的室內溫度
門診中常見到寶寶全身紅通通、一身汗濕、皮膚出現油性分泌物、冒出疹子等,仔細詢問媽媽或阿媽,才知道原來是寶寶被包得很多很緊,又悶又熱,因此才悶出皮膚問題;或是照顧者一天多次用濕紙巾、清潔劑清洗嬰兒的小屁股,以致皮膚過度乾燥,使得小屁股發紅起疹。

傳統觀念總以為寶寶怕冷,所以把寶寶包得像肉粽一樣,其實很容易造成皮膚問題。媽媽們需要明白的是,嬰兒皮膚厚度雖然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但新陳代謝率卻是一生最快的時期。由於嬰兒的體溫比較高,最適合的室溫是攝氏24度左右,而不是大人習以為常的28度,因此只要確知嬰兒體溫保持在正常範圍即可,千萬不要用厚重的包巾、毛巾把嬰兒包得密不透風。

※ 本文出自《小太陽Family》

2夏日防曬防蚊保衛戰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因為嬰幼兒先天皮膚結構及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夏季也是心急的爸爸媽媽帶著寶寶上皮膚科求診的高峰期。以下,邀請曾銘儀皮膚科醫師,針對夏天帶寶寶外出,最常見的蚊蟲叮咬、曬傷問題加以說明,讓爸爸媽媽瞭解正確因應與照顧幼兒的方法。

文/曾銘儀 芳瑞皮膚科主治醫師

嬰幼兒皮膚的特性
新生兒皮膚的表面積約為0.2m²,到10歲時成長至1.0m²,成人的體表面積則可達2.0m²。但與體重相比,嬰幼兒的皮膚面積比例遠高過成人,因此只要排汗、散熱等功能出現異常,引起的不適症狀便會更為嚴重。此外,由於嬰幼兒的皮膚比成人來得薄,一直要到青春期後,才會漸漸發育為成人的厚度;加上嬰幼兒角質層較為脆弱,真皮層的結締組織也較為鬆散,微血管網發育也尚未成熟,毛髮較短而稀軟,因此,在照顧上必須花費較多的心思。

享受陽光,寶貝先作好防曬
近年來,可能是因為臭氧層破洞的問題,門診時所見因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炎、曬傷的病例,有明顯逐年增加的趨勢。紫外線不但會引起皮膚發癢、紅腫、疼痛甚至起水泡,也會造成皮膚的斑點、皺紋等老化現象。根據研究顯示,人的一生中曝露於紫外線總量的80%,多數是在18歲之前累積的。很多人到了青春期開始注意外貌後,才有防曬的觀念,殊不知皮膚在童年期所受的傷害,必須在往後的幾十年間,與臉上、身上層出不窮的斑點、皺紋及息肉奮戰不懈。因此,爸媽若能在孩子出生之始,便注重防曬、呵護寶貝的肌膚,應是送給孩子此生最美麗的禮物之一。

親子可進行的夏日戶外活動很多樣,建議爸媽依據幼兒進行的活動類型,選擇合適的防曬方式。

穿上防曬衣物
近年來因為科技的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各種以防曬材質所做的服裝、帽子、陽傘等產品。此類特別標示符合國際防曬衣料規範的產品,除了可反覆使用、易於清洗、不會對皮膚造成負擔,材質已可做得輕薄透氣,相當適合寶寶。

塗抹防曬劑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於1999年審核通過了16種防曬成分,其中包括2種物理性、14種化學性防曬。爸媽在選購防曬劑時,建議可依孩子的年紀、需求,對照成分或諮詢店家,選擇較適合的產品。

1. 物理性防曬
目前只有氧化鋅(Zinc Oxide)及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兩種屬於物理性防曬成分。由於不會與紫外線產生化學變化,也不會被皮膚所吸收,所以可用於新生兒及嬰兒,缺點是較為油膩

2. 化學性防曬
除了上述兩類成分外,其餘多為化學性成分。此類成分的優點是質地較為清爽,缺點是較易刺激皮膚而產生過敏的現象,因此,只可用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常見成分如:octocrylene, oxybenzone, avobenzone等。

臨床治療時,會發現有很多爸媽仍保有「多曬太陽,體內維生素D才夠,小孩才會長高」、「大人不易骨質疏鬆」等迷思,然而近年國外研究顯示,具有良好防曬習慣的人,其實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並未較低,因此可放心防曬,不必為此而故意曝曬陽光。
 
醫師小叮嚀
由於目前民眾塗抹防曬產品的量普遍都不足,所以防曬效果往往只達產品標示的1/3~1/2。若以日常防曬需達SPF10~15的標準看來,建議選購的防曬產品至少需達SPF30以上才夠。不過,爸媽要注意的是,幼兒並不是擦了高防曬係數的防曬產品,便可肆無忌憚地曬太陽,建議爸媽除了依防曬系數為幼兒補擦防曬品,每曝曬在陽光底下半小時到1小時,就必須讓幼兒到陰涼處休息和補充水分。

作好防護,和蚊蟲說Bye Bye
另外,夏天帶幼兒外出的機會增多,除了曬傷,蚊蟲叮咬也是幼兒皮膚的常見問題。當蚊蟲吸血時,會同時注入由唾液腺所分泌的物質進入人體,因而造成皮膚過敏的現象。嬰幼兒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皮膚發炎的症狀往往比成人嚴重而持久,加上小孩常無法自制地猛力搔抓,不但容易留下疤痕,若指甲及皮膚表面的細菌入侵皮膚引起感染,嚴重時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如何避免嬰幼兒被蚊蟲叮咬?
根本解決的方法自然是避免蚊蟲叮咬。除了注重環境衛生清潔、穿著透氣且遮蔽性高的衣物、不要任意與來路不明的小動物玩耍及帶寵物上床睡覺之外,使用防蚊、防蟲產品也是很值得推薦的方法。以下簡單介紹三種最常見的防蚊蟲成分及使用重點,希望能讓爸媽對防蚊產品有些概念。
 
成分 特性 使用重點
香茅精油 萃取自檸檬香茅葉及莖部的植物精油,可防蚊子及跳蚤。 質地溫和,適用於任何年齡的孩童,但每塗抹一次只能維持20~30分鐘,必須重覆補擦。
Permethrin
百滅寧
屬於人工合成的除蟲菊精,可防止蚊子及蜱蝨。 除了塗擦於皮膚,噴灑在嬰兒車和衣服上也有效果;適用於2歲以上的幼兒。
DEET
敵滅
可揮發令蚊子不適的惡臭,讓蚊子遠離人體。 一般建議使用30%以下的濃度;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必須使用於2歲以上的幼兒。

為了防蚊蟲,有些家長會將防蚊液塗抹於幼兒臉上,但研究發現,這會使幼兒的眼睛發生刺激症狀的機率增加。此外,若將防曬產品及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產品同時塗抹在皮膚上,會使皮膚吸收DEET的速度增加6倍以上。所以,建議家長,防曬品需時常補擦,但DEET防蚊產品只需塗抹一次即足夠,不必重覆進行。

蚊蟲叮咬後治療建議
外出時,如果能隨身攜帶由皮膚科醫師開立的消炎藥膏,在被叮咬時能第一時間塗抹,將可解除與縮短皮膚不適的時間,並大幅減少後續問題發生的機率。許多家長常因擔心醫師開給幼兒的外用藥裡頭含有類固醇成分,往往拖到症狀嚴重時才就診,此時寶貝早已抓得傷痕累累甚至細菌感染,治療的時間也變得更長。事實上,只要是經過專科醫師的判斷、依據寶寶的年齡、部位、嚴重度所開的處方,類固醇在恰當的情境下合理的使用,可以快速減緩寶貝的不適,家長們不必過度畏懼。

雖然日頭炎炎,但只要掌握保持乾爽、小心防蟲、謹慎防曬等保養重點,在必要的時候與醫師合作治療,依然能讓大人小孩都保持健康清爽,擁有一段美好的夏日時光。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冬季嬰幼兒皮膚保養要領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在嚴寒的冬天裡,成人的皮膚都需要特別保養,更何況是才出生不久的嬰幼兒。那麼,應該如何保養呢?

文/黎雅貞醫師

嬰兒期的冬季皮膚保養
清潔保養方面
每天洗一次澡已成一般人的習慣,但在寒冷的天氣裡,如果嬰兒的嘴角、頸部及尿布包的地方仍清潔的話,隔天或二至三天才給寶寶洗一次澡也無妨。不洗澡的日子裏,需注意保持尿布包處的乾淨,可以用棉花沾溫水在尿布包處拭擦乾淨,並保持皮膚的乾燥。

寶寶洗完澡以後,在其直接與空氣接觸的小臉、小手上,應抹擦適量的潤膚油(宜選擇無刺激性之中性油為原則)。如果您發覺寶寶一生出來,皮膚顯得乾燥且有皺紋,在冬天時,更應該抹擦潤膚油,甚至該選擇含有維他命A、D的營養霜,在乾皺處給予適當的揉搓。長時期如此保養。可以改變皮膚的性質,免除皮膚乾裂甚或出血之苦。

衣著方面
在穿衣方面,父母不要認為天氣冷,一定要給寶寶多穿衣服。其實,穿過多的衣服對孩子並不好。適度的穿衣反而可以讓孩子有能力適應周圍環境溫度的改變。一般說來。寧可讓他少穿。做媽媽的可以隨時觀察寶寶的情形來添加衣服;寶寶的臉色是最好的指針,如果他覺得冷,就會失去原來的顏色,而且也會吵鬧不安。此外。觸摸寶寶的頸子、手臂、腳處的溫度也能測知他是否覺得冷。但是要特別注意寶寶的手摸起來涼涼的,並不表示他冷。

如果寶寶患有皮膚炎(例如:濕疹),就要避免穿羊毛製的衣服,以免刺激皮膚(羊毛對於濕疹有較強的刺激性)。如果濕疹僅出現在尿布區域,應避免用防水尿褲。

幼兒期的冬季皮膚保養
清潔保養方面
這個時期的幼兒,活動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有的已進入幼稚園。幼兒外出的機會多,活動的情況已不是媽媽視線範圍所能顧及的,因此洗澡仍以每天一次為原則。

冬天走在戶外,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兩頰乾紅的小孩,看起來雖然非常可愛,可是那並不是好現象,那是由於幼嫩的皮膚受寒風吹襲,或水氣餘留於皮膚受風吹襲而引起的。這種情形不單單見於兩頰,凡是與空氣直接接觸的部位,都有發生的可能。因此在孩子洗完澡後。要為他拭擦全身,然後在臉、手或腿部塗點潤膚油來保護皮膚。

衣著方面
在穿衣方面,做媽媽的要視天氣的變化。替孩子選擇合適的衣著。不要讓孩子穿太笨重的衣服。以免行動不便、限制活動而發生危險。讓孩子穿上易於穿脫的外套,以便孩子嬉戲時能自己脫下,結束時自動穿上,才不容易患感冒。

營養補充
對於天生體質較弱的孩子,平時應讓他多吃含有維他命A的食物(胡蘿蔔、芹菜、番茄、橘子、內臟等),或含有多量維他命A的魚肝油。使用含有維他命A、D的冷霜或軟膏塗擦皮膚,也是強壯皮膚的好方法。

預防凍傷
冬天,皮膚由於長期曝露在冷空氣裏,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產生紅腫、癢的現象,嚴重者會有疼痛感,這種情形稱為凍傷。發生的部位通常在手、腳、耳、鼻等處。當孩子外出或放學回家後,媽媽可以用手給孩子做各部位的揉搓,或用熱毛巾、熱水給予熱敷、浸泡,促進各部位的血液循環。

4寶寶不停抓癢,小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剛滿2歲的小青經常搔抓皮膚,尤其是洗完熱水澡後更常抓到紅腫破皮,連睡著時也會不自覺地在棉被中抓癢,看得爸媽十分不捨。雖然帶她看過很多皮膚科,但醫生都無法根治,又怕濕疹藥膏用久了會有副作用,反反覆覆地發作,令爸媽真是頭痛不已。最近天氣變冷,小青的兩頰又開始變得紅紅粗粗的,全身又開始持續抓癢。想請問周醫師,究竟該怎麼治療小青呢?

在門診中有許多孩子的皮膚症狀都跟小青類似,這類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疾病,是一種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皮膚病。根據統計,約有10∼15%的兒童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而且,近幾年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除了常因皮膚劇癢而造成躁動哭鬧,較大的兒童則容易受反覆發作的症狀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導致脾氣易怒、情緒焦慮或沮喪,甚至降低學習成效,孩子也會因為緊張與壓力的增加,而使得症狀惡化。

【聽Podcast】EP.1過敏兒的舒緩照護與保健
【聽Podcast】EP.2預防/改善過敏體質把握黃金期


幼兒為什麼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具有「異位性體質」者在皮膚上的症狀表現。所謂異位性體質是指對周圍環境的刺激有過強而異常反應的過敏狀態,這是一種遺傳疾病。因此,有異位性體質的人除了異位性皮膚炎外,也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而且家人亦容易有類似的過敏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形成的原因非常的複雜,包含各種過敏基因所造成的異位性體質、細胞免疫的缺損、脂肪酸代謝異常、內分泌功能異常;環境中的各種過敏原,也常是引發或加重病情的主因,常見者包括塵蟎、貓狗等動物的毛皮、蟑螂、黴菌、花粉等。此外,兒童期的腸胃道比起大人,也較可能受食物過敏原影響而發病;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蛋白、小麥、花生和有殼海鮮類等。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的常見症狀
大約80%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會在1歲以前發作;基本的症狀是皮膚劇烈的癢感和搔抓之後的皮膚發炎,甚至有其他感染現象,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疹病毒、黴菌等。由於幼兒對於皮膚癢的耐受性較差,除了半夜睡覺時會較嚴重外,也常因為以下6種原因而造成陣發性發作,導致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

1. 當所處的環境忽冷忽熱,溫度突然改變時;
2. 在劇烈運動或突然大量的流汗後;
3. 皮膚受到反覆磨擦或與具刺激性的衣物接觸,如毛衣、尼龍衣料;
4. 接觸有強烈過敏原反應的食物或環境;
5. 接觸某些特定非過敏原或刺激物,如肥皂或強光等;
6. 當感到緊張或焦慮等情緒劇烈變化時。

隨著嬰幼兒長期地搔抓,皮膚不僅會越來越粗厚,也容易因敏感增高而越抓越癢,逐漸出現苔癬化、癢疹而演變成「慢性濕疹」。不管是單獨皮膚受損或合併感染,互為因果關係的兩者常因惡性循環而加重嬰幼兒皮膚發炎的程度;而發炎症狀依孩子發作的時間和年齡,也有所不同:

嬰幼兒期(2個月~2歲)
以紅色丘疹、搔抓、破皮、水泡及分泌物的「急性發作」為主。主要在臉部面頰、口耳周圍、頭皮、軀幹,以及四肢伸側的皮膚會泛紅發癢,足背及肘部伸側亦可波及,呈現類似濕疹的外觀,嬰兒原本細嫩的皮膚會變得粗糙、脫屑,但是包尿布部位則少見。

兒童期(2~12歲)
大部分發生在屈側部位,如手肘臂窩、膝蓋後窩、腕踝關節、腳背和手臂以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分布全身。病灶常呈現抓痕及苔癬化、癢疹或如恐龍皮般的外觀。

皮膚起疹子,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嗎?
很多爸媽一看見孩子的皮膚起疹子,就以為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因而擔心得不得了。但事實上,過敏疾病有一定的發生年齡,其他常見的皮膚疾病雖然有類似的症狀,但它們並不是真正的過敏疾病,爸媽不需太過緊張。
 
嬰幼兒常見皮膚炎對照表
項目/類別 異位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
遺傳過敏基因   無  無 
過敏指標檢查 異常上升 正常 正常
過敏原檢查 陽性反應  正常  正常
好發年齡 60%在1歲前發生 0~6個月 任何時間
持續不斷復發  不會  不會
皮膚病灶起源   接觸過敏原 因悶熱使皮脂腺分泌過多而造成阻塞 不當物品急性或長期刺激而引起發炎
病灶與病程 反覆搔抓、劇癢;轉變成慢性濕疹  症狀日益減緩;大約在嬰兒6個月大後消失 若持續接觸則發炎反應愈厲害
治療與紓緩方法 去除過敏原,塗抹合適的皮膚保養品與止癢、抗消炎藥物 加強清潔,偶爾需搭配抗消炎藥物 停止接觸不當物品與塗抹止癢、抗消炎藥物
 
醫師小叮嚀
要提醒爸媽的是,若沒有經過醫師的長期追蹤及實驗室檢查,不宜遽下判斷,為孩子貼上「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兒標籤,因為這樣反而容易帶給孩子不公平的待遇,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活動以及飲食。

此外,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疾病,因此,教導孩子學習接受並且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是非常重要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影響孩子本身,也會擴及整個家庭。爸媽必須特別關注孩子因為「癢」和「抓」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睡眠不足、上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伴隨而來的焦慮和壓力;加上孩子的皮膚外觀常會有變粗變黑的現象,難免會遭受異樣的眼光,因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因此,除了治療外,請別忘了多給孩子鼓勵和足夠的心理建設

爸媽必知的異位性皮膚炎Q&A
問:該如何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挑選皮膚的清潔和保養用品?
答: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徵有二:一為皮膚表皮防禦能力下降,二為表皮的發炎反應。因此,常可發現皮膚粗糙、保溼能力下降,並且欠缺正常表皮組織構成的一些蛋白質和酵素,以及神經醯胺等保溼物質。以上現象皆會使得表皮構造不完整,導致微生物滋生,以及對於過敏原的抵抗力下降。

治療時的二大重點,在於提升皮膚防護力以及減少免疫發炎的反應。首先,在皮膚照護方面,建議選用嬰幼兒專用乳液加強保溼,並隨時補充使用;建議爸媽使用不含香料及色素的保溼產品,一天至少要使用兩次以上。

此外,為寶寶洗澡時不要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選用溫和的清潔用品,避免用力揉搓,並在沐浴後加強使用乳液等保溼產品,就能避免皮膚發炎惡化。

問: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請問在飲食和環境該注意哪些要點?
答: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母乳有助減少排除腸道進入的各種過敏原,因此,在嬰兒出生後4~6個月給予母乳,可降低前二年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若孩子屬於過敏體質高危險群,建議最好餵母乳到1歲以後,若母乳不足,則考慮以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補充。開始吃副食品時,建議避免易誘導過敏的食物,例如:牛奶、蛋白、花生、核果、大豆、小麥、 魚、貝類或是上述食物加工品。

此外,在環境方面,建議爸媽應儘量減少塵蟎、灰塵、二手菸等暴露,保持居家清潔,讓孩子避開含有酒精的化粧品、香水、刺激性清潔劑、含羊毛或合成纖維的衣物、容易感染(如細菌,黴菌,病毒等)、易流汗或過熱的環境,降低孩子的身心壓力,才能避免誘發皮膚過敏現象。

問:請問治療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使用含類固醇的藥物嗎?會有不良的副作用嗎?
答:藥物治療方面以止癢、抗發炎及抑制免疫反應藥物為主;最常用的外用藥物有類固醇,以及新式不含類固醇的藥膏。外用類固醇已使用半個世紀,只有經長期與大量使用才會產生皮膚變薄、影響內分泌功能等副作用。建議應依照症狀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使用。若以降低癢感為主,選用止癢藥物即可;但若皮膚已出現明顯多發散布性紅疹,表示處於急性期時,就應使用類固醇。

一般而言,寶寶若是短期使用類固醇,對皮膚並無影響,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仍是安全的第一線用藥。另外,抗組織胺類藥物是抑制癢感的主要藥物;若已有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就需使用抗生素治療。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推薦書單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作者/周怡宏 繪者/林俐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育兒路上你會尋求偏方、上網找答案、還是參考周遭同事親友的爸媽經?本書將深入淺出探討爸媽最關心的議題,成為爸媽最強後盾,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作者/周怡宏 繪者/林俐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過度依賴醫師的診斷和開立的藥物,反而會抑制孩子的自癒能力、三天兩頭掛病號?!學會在「平時」就為孩子打下健康基礎,才能在生病時給予比醫藥治療更好的支持性照顧。
 

5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之中醫照護法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容易在秋冬惡化,讓爸媽著急又心疼。閻利利中醫師除了提供爸媽正確的方法照顧孩子,並分享懷孕前及養胎的預防方法,讓孩子從小免於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文/閻利利中醫師

秋冬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季節,早晚冷熱差異大,很多孩子身上開始乾癢起來,出現皮膚乾燥脫屑,或伴隨皮膚紅腫的溼疹,反覆搔抓後會產生大片的傷口,有滲出液,甚至造成局部皮膚增黑變粗,讓爸媽看了相當不捨。而飽受皮膚癢痛的孩子,往往注意力無法集中,搔抓無度,難以入睡。

在門診工作時,每年的春夏或秋冬的季節交替,都是過敏性疾病的孩子最多的時候,還記得有一位媽媽帶著1歲多的孩子來看診,孩子整個過程都在抓癢,原本應該是紅嫩的小臉,卻皮膚粗糙且丘疹滿布,夾雜已凝結的血水滲出,四肢伸側的皮膚如魚鱗癬樣,整個腳踝紅腫乾裂、脫屑發熱,孩子一邊抓搔,一邊剝腳上的小皮屑,在媽媽述說病情的短短時間,診檯上就落下薄薄一層白白的皮屑,聽著媽媽含淚述說病情,看著孩子病痛的身體,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異位性皮膚炎從小到大的臨床表現
在中醫裡,2歲前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稱為「奶癬」、「風癬」或「浸淫瘡」,幼兒到兒童時期叫做「四彎風」、「松皮癬」,青年時期叫做「銀屑病」、「牛皮癬」。

臨床上,嬰兒時期常常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到2歲期間出現症狀,先是在臉部、頭皮耳後或頸部出現潮紅的小丘疹,漸漸出現微紅的浸潤或結痂,小嬰兒無法以語言表述,常常因搔癢不適而哭鬧、躁動不安,夜寐不寧。

在季節交替或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後常有加重傾向,嚴重時濕疹樣變化可蔓延至全身,表現出大面積的潰爛、結痂連片,或伴有關節腫痛,孩子常因搔抓劇烈而流血和膿水,結痂後則以皮膚增粗變厚、乾燥等苔癬樣表現為主。有隨季節或環境不同而反覆發作的特點。

適當照護,異位性皮膚炎可望好轉
若是身體調養適當,飲食、起居、作息配合得宜,在長大的過程中可漸漸好轉。若是飲食不加控制、壓力過大、治療不當,或體質特殊者,可能延續至成年。2∼6歲,丘疹多發生於皮膚皺摺、關節屈曲的部位,如:耳後溝、頸部、手肘和膝蓋,表現以關節部位皮膚增粗變厚,乾燥如苔癬樣,搔癢明顯,故稱做「四彎風」。

《醫宗金鑒》早有論述:「此證生於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疹。」臨床上,有相當多的孩子伴隨著過敏性疾病,如:早晚或季節交替時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眼周和眼瞼微紅腫,黑眼圈。

家族遺傳機率多半甚高,應留意過敏病史
為什麼出生才3、4個月的孩子,最容易患異位性皮膚炎呢?

臨床調查顯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多伴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或氣喘,並且家族遺傳機率甚高,也就是患者家人常有類似的過敏病史。

預防孩子異位性皮膚炎,懷孕前就應調養
有大量數據顯示,爸媽孕前的體質對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們看到1930∼1940年代的爸媽,常常生6∼7個孩子,這些孩子有的聰明健康,身強力壯;有的體弱多病,發育不佳。按照現代的說法,這些孩子的基因完全相同,為什麼在長大後卻差別巨大呢?主要的原因是爸媽在懷孕當下的體質和媽媽懷孕後胎兒養護的狀態。

若是孕前爸媽體質強壯、懷孕後媽媽胎養充足、精神愉快,孩子先天就會強盛,遺傳疾病就會比較少發,成長過程也會比較健康;反之,爸媽在孕前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過敏症狀明顯,媽媽在懷孕後因胃口改變而恣意貪涼飲冷,或嗜食辛辣酸香等味重之品,使濕熱、寒濁、胎毒遺於胎兒,就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建議爸媽要遵守傳統中醫的飲食禁忌,在懷孕前調養體質,規律作息;懷孕後養護胎兒,心態平和,如此才能給孩子一個「精充、氣足、神旺」的先天。

異位性皮膚炎 日常照護7原則
孩子疾病的來源常與體質和原生家庭的狀態有關,爸媽要記得:皮膚的表現是內臟問題的反映,因為內在的熱毒、寒濕、胎毒,而引起了皮膚乾癢、紅疹、流膿血水。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形諸外,責之內。」絕對不可只以塗抹類固醇或抗組織胺類藥物來壓制,必須調理內在體質、配合運動排汗、均衡飲食、舒暢情緒、外在環境潔淨等來共同改善

1. 注意忌口,避免冰冷寒涼或辛辣燥熱的食物
俗語說:「病人不忌嘴,醫生跑斷腿。」清淡而天然均衡的飲食,可讓孩子營養充足,抗病能力增強。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屬土,喜暖惡寒;肺屬金,肺外合於皮毛,開竅於鼻。脾胃好,土能生金,肺的防禦、外合於皮毛的功能就健康,皮膚毛髮就會健康,也能預防過敏性鼻炎。辛辣燥熱之品多傷津而生內熱,容易加重皮膚的乾燥搔癢。

2. 保護關節,防寒保暖
關節屈伸處是經絡氣血容易凝滯的地方,易感受外來的風、寒、濕邪而加重經絡的不暢,對於體溫較高的孩子來說,更要注意關節處的防護。在冷氣室記得要穿過膝、過肘的衣物來避風寒濕邪;在室內要穿拖鞋或襪子來避免寒濕之氣循經上傳;不席地而坐。

3. 皮膚照顧要當心
要時常修剪孩子的指甲,晚上睡覺時可以戴透氣的純棉手套,以免過度搔抓造成皮膚的感染。睡前可配合中藥湯劑洗浴,並加強皮膚保濕,建議在洗浴後趁著皮膚濕潤之時擦專用乳液或中藥藥膏保濕。在冬天乾燥季節,避免過度清洗皮膚和過高水溫洗澡,建議隔日洗澡。

4. 減少環境過敏原
寢具勤換洗、多日曬。居家減少寵物毛髮、地毯灰塵、室內油煙等過敏原。居住環境保持乾燥通風,玩具常清洗。衣物以棉質或絲質、吸汗透氣為主,避免尼龍、化纖或羊毛製品。

5. 適度運動流汗、曬太陽
在中醫的觀念裡,「內濕外燥」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制,因此,無論在中藥湯劑的內在調理上或外用洗浴法,常強調「通透、宣發皮膚紋理」,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其在皮者,汗而解之」之法,建議小朋友常到戶外運動,適量流汗,以助排除內在濕濁毒邪;適量曬太陽,增加內在陽氣,以助循環代謝。

在臨床上,許多孩子在環境稍變熱,汗將出之時,就搔癢難忍,爸媽往往趕快讓孩子進入冷氣室內,避免流汗,反而造成孩子身體代謝的廢棄物滯留體內,使疾病康復之期延後。

6. 保持心情舒暢
皮膚狀況不佳時,孩子因搔癢不適會影響睡眠而脾氣暴躁,間接影響人際關係;而較大的孩子因功課壓力也會讓皮膚的問題加劇。建議爸媽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幫助他疏導情緒。

7. 善用藥膳、茶飲、推拿來改善皮膚症狀
孩子在疾病發作期,建議請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做積極對症治療,較大的孩子可泡硫磺溫泉輔助發汗代謝,較小的孩子可採用自家煮中藥湯來止癢祛風,緩解夜間搔癢。在緩解期或症狀不嚴重時,則建議用針對性的藥膳或茶飲來調整身體內濕,如:平和的四神湯、紅豆薏仁湯都可調整脾胃,健脾利濕。

家中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只要按照以上原則,在生活作息、情緒心態方面做到細緻調整,是可以完全康復的。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