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飲食陷阱

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最好的來源,就是天然的食材以及均衡的飲食。面對市面上玲瑯滿目的點心零食,爸媽除了做好把關的工作,不放縱孩子吃下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物的「假食物」之外,更要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學習辨別食品陷阱,才能真正為孩子奠定健康的飲食基礎。

小心飲食陷阱

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最好的來源,就是天然的食材以及均衡的飲食。面對市面上玲瑯滿目的點心零食,爸媽除了做好把關的工作,不放縱孩子吃下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物的「假食物」之外,更要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學習辨別食品陷阱,才能真正為孩子奠定健康的飲食基礎。

1愛吃糖果零食,當心人工色素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商店裡琳瑯滿目的餅乾、糖果,都相當吸引孩子的目光,然而看似美味的零食,卻往往含有許多人工添加物,爸媽要如何為孩子把關?

廣受孩子歡迎的馬卡龍、棉花糖、洋芋片、玉米棒、捲心餅等零食,其實都是高油、高糖、高鹽、精製加工過的食品,空有熱量,但營養價值極低,且含有人工合成色素,長期食用易危害孩子的健康。

食用人工色素,危害健康
人工合成色素,是因天然食物色澤無法持久,為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光澤,使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從煤焦油中分離出鮮艷、著色力強的苯胺染料,添加在食物中。但研究顯示,多數的人工合成色素不僅無法提供營養素,還會危害健康,孩子長時間食用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零食,易產生下列問題:

容易引發孩子過動
學齡前的孩子體內器官功能較不成熟,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健全,對化學物質也較敏感,長期食用含有黃色4號、5號色素,紅色6號、40號色素的食品,會影響神經傳導,造成孩子過動、自我控制力差、躁動、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日前消基會抽查市面上的食品,發現濃縮果汁、乳酸冰棒和多數蜜餞,都含有這類色素。

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常用於泡泡糖和果凍的酒石黃、落日黃等7種人工合成色素,經國外研究證實,長期食用容易降低孩子的智力,同時影響學習能力。

導致肝腎功能不全
孩子的肝臟解毒功能、腎臟排泄功能尚未健全,若食用人工合成色素,易大量消耗體內解毒物質,干擾體內正常代謝功能,導致腹瀉、腹脹、腹痛、營養不良,增加肝、腎的負擔。

誘發過敏的發生
研究統計顯示,食用添加藍色1號、黃色4號、紅色7號等色素的食品,易導致孩子罹患氣喘的比例增加2倍,其他過敏症狀,像是: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性浮腫、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則增加3倍。

增加致癌的機率
早期針對莧菜紅色素進行長期動物試驗,發現致癌率高達22%,近年研究指出除了莧菜紅,許多人工合成色素都會導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問題,甚至在人體內轉換成致癌物質。

爸媽注意!勿拿零食當獎賞
研究顯示,若是爸媽常用零食獎勵孩子,孩子的零食消耗量比爸媽不鼓勵吃零食的多出3倍!提醒爸媽,這招雖然很有效,但卻可能後患無窮,請別再以零食當作獎勵或賄賂孩子的工具了。

爸媽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的主要引導者,孩子從小的飲食習慣和偏好,易影響日後的營養攝取,如果爸媽沒有幫孩子挑選適合的零食,又不制止他食用,孩子就易產生偏食的問題,對新鮮蔬菜、水果興趣缺缺,也不喜歡吃飯,一定要吃甜度高或顏色鮮豔的加工食品。爸媽可透過決定孩子的飲食內容,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為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

在家準備健康點心
孩子喜愛的零食,往往不只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問題,還可能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劣質糖類、人工香料等化學成份,甚至是砷、鉛等重金屬,嚴重危害健康,爸媽不能不慎選。

孩子的胃口較小,建議爸媽在正餐中間,給予孩子2~3次小量的健康點心,像是:水果、低糖甜湯、烤土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從這些食物中,孩子可吃到甜味,也攝取到維生素、纖維素、鈣質等營養素,兼顧健康。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甜蜜蜜的幼兒健康殺手~小心含糖飲料!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含糖飲料的成分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多喝?如果不喝含糖飲料,又該給孩子喝什麼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統計,台灣有五成孩童每天攝取一杯以上含糖飲料,高居世界第二位。不論是孩子每天的早餐組合,或是炎炎夏日的消暑冷飲,含糖飲料已經成為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商品。然而,還是有許多爸媽對於含糖飲料的成分,以及含糖飲料對孩子的危害不夠了解,真是令人擔憂。

孩子愛喝的含糖飲料,成分幾乎完全由水及糖分所構成,所以又稱為「液體糖果」,常以補充水分之名,過量的醣類不知不覺就進入人體。醣類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當醣類攝取長期過量時,就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為了孩子的健康,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含糖飲料,爸媽絕對需要審慎選擇。

含糖飲料對幼兒產生的5大危害
1. 增加幼兒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當孩子從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的糖分時,多餘的能量將會轉化為脂肪,造成肥胖。過多的糖分也會讓皮質醇濃度升高,而使血中胰島素增加,因此減少脂肪的代謝分解。如:每天喝一杯500cc的奶茶,熱量約220大卡,若長期攝取又缺乏運動,一年就會增加近12公斤的體重。

含糖飲料喝得愈多,血液中不好的脂質(如:三酸甘油脂)濃度就愈高;以往常見於中老年人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早出現在肥胖兒童及青少年身上。此外,含糖飲料常使用「高果糖糖漿」作為甜味劑,它會使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不利於血糖控制,也可能使三酸甘油脂過高。

2. 造成幼兒貧血與營養不良的問題
攝取過多糖分會造成肥胖,也可能導致體位瘦小,這是因為含糖飲料的高熱量容易讓孩子正餐吃不下,而無法均衡攝取營養,長期將導致營養失調、體重過輕等問題。再者,身體在代謝糖分時需要消耗掉維生素B群,當維生素B缺乏時,將會增加貧血機率。

3. 影響幼兒鈣質的吸收和利用
含糖飲料的供應會對乳品消費產生排擠效應。若以含糖飲料取代牛奶,也同時減少了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須營養素的攝取;若鈣質攝取不足,將會不利骨骼發育。此外,有些含糖飲料中含有咖啡因及磷,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利用,提高罹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的機率,對於骨骼正在發育的兒童危害很大。

4. 引起幼兒蛀牙與牙齒酸蝕問題
國外研究顯示,兒童蛀牙問題與學校中是否販賣含糖飲料或餅乾有關;含糖飲料喝越多,蛀牙機率就越高。而孩子喜愛的酸性飲料,如:氣泡飲料、運動飲料、乳酸菌飲料與果汁等,會傷害牙齒琺瑯質,容易造成牙齒酸蝕,尤其在沒有搭配食物的時候飲用傷害更大。

5. 降低幼兒的睡眠品質與學習能力
巧克力飲料、茶類及咖啡飲料含有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幼兒即使少量攝取也會影響睡眠,導致不易入睡、睡眠不足甚至成癮等情形。研究發現,兒童攝取過多糖分容易產生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而飲用過多添加色素和防腐劑的含糖飲料後,可能誘發或加重過動症狀;研究指出,這可能是含糖飲料中的咖啡因成分,導致多種過動症狀出現。

這樣喝,大有問題!爸媽常搞錯的飲料迷思
迷思  1:讓幼兒多喝果汁或果菜汁,較喝汽水、咖啡等飲料健康
事實:基本上是對的,但這些蔬果汁必須是現榨的,而且沒有加糖才行。此外,果汁的攝取必須遵守每日份量上限,以免攝取過多熱量。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6個月以下的孩子不給果汁,1~6歲幼兒每日份量120~180c.c.,6歲以上則是240~360.cc.。

迷思 2:孩子活動量大,可多喝運動飲料
事實:
運動飲料的含糖量與電解質都偏高,並不合適幼兒飲用。小朋友流汗時,喝白開水即可補充水分。如果要快速補充腹瀉之後的水分流失,也應該選擇醫師提供的兒童專用葡萄糖電解質水溶液給孩子喝才好。

迷思 3:調味乳是乳製品的一種,孩子多喝可以補充鈣質和營養
事實:
調味乳雖是乳製品,鈣質含量卻只有鮮奶的1/3,蛋白質為鮮奶的1/2,而且又添加了糖分,營養價值遠低於鮮奶。如果想要從飲品中補充鈣質,純鮮奶是最佳的選擇。

迷思 4:優酪乳或發酵乳的份量都很小,孩子多喝不會造成熱量過量
事實:
不少人以為,標榜為健康食品的乳酸菌飲料能幫助消化,應該可以放心讓孩子飲用。其實,小小一瓶養樂多就有3顆方糖的糖分;只要添加的糖分偏高,喝優酪乳或發酵乳一樣有造成肥胖的風險,因此在飲用時仍要節制。

迷思 5:改喝低熱量的汽水、無糖咖啡或茶飲,就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事實:
低卡路里汽水是以代糖代替糖漿,因此熱量較低或不含熱量。但是長期攝取代糖可能會造成代謝異常或誘發癌症,所以並不建議購買使用代糖的食品。無糖咖啡或茶的問題更大,其一是它可能添加了代糖;其二是成分中的咖啡因會導致上癮,引起神經過敏、易怒、焦慮、肌肉震顫或抽搐、失眠、心悸等反應,對幼兒身心的影響不容忽視。

迷思 6 :點現做的杯裝飲料可以自行選擇甜度,不必擔心攝取過多糖分
事實:
杯裝飲料多有生菌數超標的衛生問題,食材安全也令人擔憂。以珍珠奶茶為例,不僅成分中的果糖、粉圓和奶精含有高熱量,奶精這類氫化油脂還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粉圓則常含有防腐劑,對肝腎容易造成傷害,不是健康的飲品。

拒絕垃圾飲料,請爸媽這樣做
只提供孩子好的飲品
建議爸媽平日只準備三種飲料:白開水、新鮮果汁以及牛奶,當孩子從小習慣喝這些健康飲品,日後自然會遠離有害身體的飲料。此外,爸媽也可自製不加糖的養生茶類,如:麥茶、洛神茶、決明子茶、青草茶、枸杞茶、菊花茶、紅棗茶等。若孩子吵著要喝含糖飲料,爸媽應堅定拒絕,並且自己先戒除喝含糖飲料的習慣,以建立飲料選擇的原則。

教孩子認識好糖跟壞糖
糖分有好有壞,爸媽應注意產品標示的糖分種類,為孩子選擇有好糖分的食品,並教導孩子辨識糖分的好壞,以減少攝取壞糖分的機會。好的糖分包括:黑糖、紅糖、果糖、蜂蜜(1歲以下不能食用)、楓糖漿、糖蜜等;壞的糖分則有:玉米糖漿、葡聚糖、葡萄糖、乳糖,以及方糖、白砂糖、白冰糖等精製過的糖分。

醣類攝取應以多醣類(澱粉等)為主,而澱粉以外的醣類攝取最好來自天然食物,如:水果、天然果汁等。過量的糖分對身體只有壞處,大一點的孩子,爸媽可以與他們討論平時購買的飲料種類之成分內容,並告訴孩子如何選擇有益健康的飲料。

書籍簡介

怎麼做,寶寶最健康
養出健康孩子的生活祕方
從日常生活中孩子的飲食、睡眠、運動、衛生、刺激神經發展、視力、聽力等生活照顧面向談起,詳細說明幼兒日常生活保健的各項實用作法。


作者簡介
為了幫助爸媽守護孩子的健康,一向提倡「預防醫學」概念不遺餘力的資深兒科醫師周怡宏,在本書中深入淺出地探討了爸媽最關心的議題。





 

3孩子也會咖啡因過量?!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你家孩子常常情緒亢奮、坐不住嗎?平常安靜乖巧的他,有時候是否顯得興奮異常,晚上也睡不好呢?請小心孩子可能有咖啡因過量的問題喔!

文/信誼編輯群

許多爸媽每天都習慣喝一杯咖啡,你或許覺得,孩子並沒有喝咖啡,也沒有吃咖啡成分的餅乾或糖果,怎麼可能會吃進咖啡因!現在,請先判斷以下哪些食物含有咖啡因,將它挑選出來:

找一找,咖啡因在哪裡?



解答:除了鮮奶之外,其他8種食品都含有咖啡因喔!快聽聽專家怎麼說。

孩子好動,原來是咖啡因惹的禍!

咖啡因對幼兒會造成什麼問題呢?專精於嬰幼兒營養評估及飲食治療指導的周怡宏醫師指出,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影響睡眠。從臨床上有兩個明顯的現象:一個是媽媽在哺餵母乳期間,如果沒有注意本身的咖啡因攝取量,寶寶喝母奶時,也會間接攝取到咖啡因,這些寶寶會比較容易躁動、哭鬧、不易安撫;另一個是比較大的孩子,約在3、4歲左右出現躁動和睡眠障礙的問題,這多半是因為長時間吃美式食品,如愛喝可樂、吃巧克力餅乾、喝熱可可,或是吃早餐穀片(尤其是吃巧克力口味的)帶來的影響。

孩子代謝慢,應留意安全值

由於咖啡因會透過胃部與小腸進入血管,一旦進入體內便會停留好幾個小時,大約需要6小時才能排除一半的咖啡因。而幼兒還在發育階段,新陳代謝功能不比成人,對身體傷害更鉅。

所以,12歲以下兒童都應避免攝取咖啡因,歐美各國因不建議幼兒攝取,並未訂出安全值,不過加拿大有一份指引可供參考:
● 4∼6 歲:一天不超過45毫克(mg)
● 7∼9 歲:一天不超過63毫克(mg)
● 10∼12 歲:一天不超過85毫克(mg)


如果一個小班年紀的孩子,早餐喝下一杯奶茶或巧克力,加上一片塗滿巧克力醬的吐司,點心時間再吃兩片巧克力餅乾,整天的咖啡因攝取量就已經遠超過安全值兩、三倍了。

成人也需要克制每日攝取量
至於成人,雖然咖啡因有某些正面的功能,例如:能幫助人體的平滑肌放鬆與收縮,使人感到精神振奮;也能增加腸胃道蠕動、刺激胃酸分泌、幫助排便,但是有心血管疾病、腸胃疾病、骨質疏鬆和失眠痼疾的人都要自我克制。

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建議的安全量是每人每天以300毫克為限,如果爸媽早餐喝一杯150c.c.的咖啡(約100毫克咖啡因),中午一杯500c.c.的茶(約200毫克咖啡因)就已經直逼上限了,還在哺乳階段的媽媽們要小心取用,才不會讓自己達到提神、放鬆,卻使得寶寶躁動不安。

吃健康食材,遠離添加劑
要杜絕不健康飲食,基本上還是要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起。雖然對家有幼兒的家庭來說,吃零食或點心是很常見的事,但這並不健康也不是必需品。

一般來說,豐富的正餐已經足夠供給孩子成長所需,即使要增添點心,也應採用自然健康的食材,例如:吃新鮮蔬果、自己做餅乾或麵包,而且不要再加入化學的添加劑來調味,以免或多或少又吃進隱藏在添加劑中的咖啡因。

此外,還要提醒原本有喝咖啡習慣的孕媽咪,由於懷孕後人體代謝速度較慢,過量的咖啡因會影響鈣和鐵質這兩種重要營養素的吸收與利用,為了自己和寶貝的健康,建議多吃天然健康的食物,咖啡或茶品就留待偶爾淺嚐吧!
 
咖啡因小辭典
咖啡因廣泛存在於咖啡豆、茶葉、可可籽等60多種植物中,也可經由人工合成,作為飲料或藥品的添加物。烘焙用巧克力和純黑巧克力的咖啡因含量比非純巧克力來得高。即使不喝茶或咖啡的人都有可能在取用其他食物製品或藥物時吃進咖啡因。

咖啡因的含量高低,因每種食材而不同,以茶來說,影響茶品咖啡因含量的關鍵是浸泡時間,茶葉或茶包浸泡的時間愈長,咖啡因含量就愈高,所以泡茶時間長度除了影響風味也涉及健康。

常見的含咖啡因食物若份量相當時,其中的咖啡因含量排序是:
咖啡>茶>可樂>熱可可>巧克力牛奶>巧克力餅乾

↘進一步了解【熱門專題】吃出好情緒、好腦力
👉研究:飲食能影響情緒和大腦
👉爸媽一定要懂的快樂健腦食物
👉小心情緒性飲食帶來後遺症
 

4幼兒不應吃反式脂肪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諮詢.審稿/ 陳怡靜 營養師,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

你知道孩子喜愛的酥皮濃湯、鬆餅和洋芋片等食品中常含有反式脂肪嗎?台灣的新規範要求「食品中每百公克反式脂肪含量在0.3公克以上,就必須強制標示」。

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幼兒完全不應接觸反式脂肪,成人每天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則應低於總熱量的百分之一,如果以成人一天2千大卡來計算,反式脂肪一天的攝取量只要高於2.2公克就超標了。究竟,反式脂肪是如何產生的?它對人體又有什麼壞處呢?

反式脂肪=殺手脂肪
油脂可粗分成動物油和植物油兩類,爸媽熟悉的牛油、豬油等動物油脂,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後者則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早期因為食用動物性脂肪的人們擔心食用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將造成心血管疾病,因此轉向植物性油脂,但卻苦惱於不飽和脂肪酸有不耐高溫與容易變質等缺點。

經過實驗,德國化學家發現只要將植物性油脂氫化加工,改變部分脂肪酸的分子結構後,油脂就能變得耐高溫油炸、可延長保存期限與增加鬆脆的口感,而且成本還比動物性油脂便宜,因此被廣泛使用。

但科學家沒料到,當順式脂肪經過氫化後,會產生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人體因為無法辨識這類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質,所以不易將它自然代謝,長期囤積在人體內就產生危害。有研究指出,經過人工氫化的植物油所產生的反式脂肪,它所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機率是飽和脂肪的3~5倍,所以反式脂肪甚至有「殺手脂肪」(killer fat)的稱號。

反式脂肪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1 .不利胎兒與幼兒生長
懷孕或哺乳期的婦女如果攝入反式脂肪,會透過胎盤與母乳傳給寶寶,影響胎兒與幼兒的神經系統發展。

2. 誘發過敏
與干擾免疫系統易誘發各種過敏狀態,還會干擾免疫系統,造成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對幼兒的生長發育不利。

3. 造成脂肪堆積與過胖
反式脂肪多存在油炸與高熱量的食物中,容易造成脂肪堆積,也容易增加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4. 引發心血管疾病
造成血液中壞膽固醇增加,提高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幼兒若經常食用,將造成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

5. 增加罹癌風險
人體不易代謝的反式脂肪是不存在地球上的物質,容易提高乳癌與大腸癌的風險。

認清反式脂肪的標示陷阱
早在1990年,即有研究證明反式脂肪是造成心臟疾病激增的主因。美國食品管理局繼2006年要求把反式脂肪列入營養標示後,今年六月又宣布給予食品廠3年的時間,限期要求全面替換掉目前食品使用的氫化油脂。台灣食藥署目前僅設立了「每百公克反式脂肪含量在0.3公克以上,必須強制標示」的基礎規範,爸媽如果沒看出標示上的陷阱,仍舊可能造成家人飲食的風險。

陷阱1. 零檢出並不等同於未含有反式脂肪
當食品包裝上標示為「0」,並不表示百分之百未含有反式脂肪。依台灣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每100公克或100毫升的食品中,反式脂肪未達0.3公克﹙如:0.29公克﹚的標準可不標出。

陷阱2. 未出現反式脂肪字樣並不代表未含有
爸媽在選擇奶油及各類食品時,除了必須認識「反式脂肪(Trans fat)」,這個通用的名詞,只要發現成分中出現了「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工奶油」、「人造植物奶油」、「植物性乳化油」,或標示有「反型脂肪」、「轉化脂肪」等名稱者,就表示該產品含有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藏在哪些食物或油脂裡?
■ 無包裝或散裝食品
酥皮類食品: 酥皮濃湯、鳳梨酥、叉燒酥、蛋塔、千層派。
油炸食品:炸雞、炸薯條、臭豆腐、油條、鹹酥雞、甜甜圈、油炸速食麵等。
烘焙用油製品:鬆餅、起酥麵包、可頌、大蒜麵包等。
其他:餅餡油、塗抹油、沙拉醬。

■ 包裝食品
餅乾:洋芋片、巧克力棒、夾心派、蛋捲、捲心酥、科學麵等。
飲料:手搖奶茶、三合一咖啡、添加人造奶精的飲料。
其他:牛軋糖、太妃糖等糖類;奶精與奶精粉。

要遠離反式脂肪,爸媽要遵守:
● 少吃油炸食物
● 少吃加工食品
● 學會閱讀食品標示,拒買含反式脂肪食品。


3步驟,避開反式脂肪風險食物
要遠離反式脂肪,健康採買的撇步,有以下三步驟建議:

步驟1. 先檢查營養成分數字
先檢查食品包裝八大營養標示中「反式脂肪」的含量標示,若出現0以上的數字,請放回架上;若標示為「0」。

步驟2. 確認沒有反式脂肪的同義詞
檢視原料與成分,看看是否出現了「氫化植物油」、「植物性人造奶油」、「人造奶油」、「酥油」等名稱﹙參看前頁﹚,若答案是肯定的,務必將問題食品從購物車下架。

步驟3. 檢查是否有安心標示
仔細檢查完整包裝上,看是否有「未油炸」、「不使用氫化油」或「不含反式脂肪」等標示,若有,表示產品相對較能信賴。

清楚確實的食品營養標示,能幫助爸媽為家人初步篩選危險食物,若能不買加工食品,多吃真食物,才是安心飲食的上上之策。上市場前,別忘了複習以上要點,讓全家人遠離殺手脂肪食品。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5吃太鹹,孩子長不高!那些隱藏版「高鹽質」食物,你家孩子吃多了嗎?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市售的餐點含鈉量驚人,燙青菜、湯麵、蘇打餅乾、速食餐或是調味料,長期食用都可能攝取過量的鈉,當幼兒身體排出過量的鈉,也會一併帶走鈣質,導致骨鈣流失、骨密度降低,影響成長發育,造成幼兒長不高。


諮詢/謝佳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營養科學與教育組助理教授)

習慣重口味,增加慢性病的發生率
鈉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對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與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最主要的來源是鹽,一茶匙的鹽(約6克)能提供2300毫克的鈉。世界衛生組織(WHO)依體型、年齡與熱量需求不同,訂定每日的鈉建議攝取量,幼兒期約為1000毫克(約0.4茶匙),成人的鈉日常攝取量,從2400毫克修正為2000毫克以下(約0.87茶匙)

事實上,未加工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少許的天然鈉,若再食用加工後的食品,如:泡麵、蘇打餅乾、蜜餞、罐頭、醃肉、速食餐或是調味料,不論大人或幼兒,長期下來就可能攝取過量的鈉。

當鈉攝取過量,容易使過多水分滯留體內,造成水腫、血液量上升、血壓升高,增加日後骨質疏鬆、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胃癌、腎結石等慢性病風險。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調查指出,若每人能將每日鹽分控制在6公克內,除了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外,還能降低14%的胃癌罹患率。

攝取過量鈉,不利骨骼發展
當幼兒養成重口味習慣,舌頭對鹹味的味覺就會逐漸變得不敏銳,隨著年紀增長,口味愈吃愈重,當鈉攝取過量(>2000毫克/天),易促使鈣質由尿液中流失,骨質密度降低,影響骨骼發展,對於正在快速生長發育的幼兒而言,特別容易造成生長遲緩。

加工食品並非完全不能吃,但是要注意吃的量和時間點,避免影響正餐的食量。建議爸媽家裡不要儲藏過多的食品,如果幼兒在非正餐時間想吃東西,可讓他吃些新鮮水果、優格等營養又可解饞的食物。

飲食習慣影響幼兒的智力與學習力
幼兒期是一個人開始接觸各類食物與形成食物喜好的關鍵期,爸媽在此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研究調查顯示若有哺餵母乳,且多攝取豆類、水果的幼兒,比起吃零食、飲料、醬料等高油、糖、鹽類食物的幼兒智商高,推論家庭提供的飲食型態營養品質,會影響兒童的腦部和智力發展,更影響學習能力。

● 1~2歲幼兒
此時正是幼兒接觸各類食物、形成飲食行為與喜好的時刻,可塑性最大。建議爸媽多讓幼兒嘗試各種食物,避免日後產生偏食問題。

● 3~6歲幼兒
這時幼兒正在快速的成長,此時,食物的品質相當重要,爸媽要多細心注意,食欲大的幼兒吃多了高熱量食品,不但易發胖,也容易成為未來慢性病的肇因;胃口小的幼兒吃多了零食,正餐吃不下,必要的營養反而沒有吸收到。

多品嚐天然食物的原味
無論是成人、幼兒,食用過多鈉鹽都不是好事情,建議爸媽減少幼兒的鹽份攝取,烹調時多善用食材鮮味,讓幼兒享受新鮮食物的原味,例如:馬鈴薯、芋頭、莧菜、高麗菜、竹筍等食物,本身就含鈉,帶有天然鹹味、鮮味,美味又降血壓。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也需特別注意鹽份及鈉的含量標示,家中不存放高鹽食品,對於培養幼兒清淡、良好的飲食口味及習慣將有幫助。
 
哪些食物隱藏了「高鹽質」?
● 一小片培根:鈉含量可能就超過177毫克。
● 一個排骨便當:鈉含量約有2280毫克。
● 夾心餅乾:每100克就有700毫克的鈉。
● 半碗關東煮湯:鈉含量約有615毫克。
●一盒涼麵(含醬):鈉含量高達1200~1265毫克。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