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愛發呆!
我的兒子馬上就要升大班了,從小他的個性就很害羞、內向,老師告訴我,在團體中他不但安靜,而且還常常發呆,很多時候都沒聽到老師的教導及指令,總是要提醒他,他才會回過神來,我要怎麼糾正他這種愛發呆的毛病呢?
孩子入學後,表現出的合群性及學習動力,常是父母最關心的重點。您的孩子目前在團體中所出現的沉靜、愛發呆等行為,正顯示出他還不能完全溶入學校的生活,確實需要協助。
「發呆」是一種神遊四海的思緒表現,其實,偶爾發發呆可以讓情緒更放鬆,思緒更飛揚,不見得是不好的事;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是常出現思緒出軌的現象,導致無法專注於與學習有關的事物上,對於學習訊息的吸收當然會有影響,也連帶影響了學習效果。因此,若孩子持續出現發呆的現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警訊。
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探討造成發呆的可能因素,再採取必要的輔導措施:
若孩子的先天氣質是屬於注意力易分散型,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發呆、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要解決這類型的發呆,必須透過行為治療的方法逐漸改善,例如:當孩子專注於某項事物時,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如:中斷、噪音、玩具的引誘),並商請老師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情緒,安排孩子坐在接近老師的位置,以便隨時提醒。
此外,發呆也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的表徵,當學習內容不能吻合孩子的興趣,或教學內容過難、教學方式呆板,都會讓孩子容易出現神遊的現象,建議您重新觀察孩子的學習環境,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理解程度,也許就能覺察出其中的問題點。
一般而言,內向型的孩子格外需要班級人數少、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這樣,老師比較能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個別需求。
「情緒性的干擾」也是造成發呆的原因之一。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檢視一下孩子近來的生活事件,例如:友伴相處、手足競爭等問題,並試著體會他的感受,若是因著生活事件干擾了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有分心的現象,就必須試著幫助孩子解決這些難題,以度過情緒上的障礙。 除了從這些角度去探討孩子產生發呆的因素之外,建議您在平時刻意安排一段「親子溝通」的時間,透過親子間的信賴關係,讓您更瞭解孩子所遭遇的困難,並鼓勵孩子表達心中的感受。對於安靜又內向的孩子而言,這種溝通經驗可以訓練孩子用口語表達的方式,適切的表達出他的需求及感受,如此,對孩子適應團體的過程,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發呆」是一種神遊四海的思緒表現,其實,偶爾發發呆可以讓情緒更放鬆,思緒更飛揚,不見得是不好的事;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是常出現思緒出軌的現象,導致無法專注於與學習有關的事物上,對於學習訊息的吸收當然會有影響,也連帶影響了學習效果。因此,若孩子持續出現發呆的現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警訊。
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探討造成發呆的可能因素,再採取必要的輔導措施:
若孩子的先天氣質是屬於注意力易分散型,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發呆、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要解決這類型的發呆,必須透過行為治療的方法逐漸改善,例如:當孩子專注於某項事物時,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如:中斷、噪音、玩具的引誘),並商請老師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情緒,安排孩子坐在接近老師的位置,以便隨時提醒。
此外,發呆也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的表徵,當學習內容不能吻合孩子的興趣,或教學內容過難、教學方式呆板,都會讓孩子容易出現神遊的現象,建議您重新觀察孩子的學習環境,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理解程度,也許就能覺察出其中的問題點。
一般而言,內向型的孩子格外需要班級人數少、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這樣,老師比較能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個別需求。
「情緒性的干擾」也是造成發呆的原因之一。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檢視一下孩子近來的生活事件,例如:友伴相處、手足競爭等問題,並試著體會他的感受,若是因著生活事件干擾了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有分心的現象,就必須試著幫助孩子解決這些難題,以度過情緒上的障礙。 除了從這些角度去探討孩子產生發呆的因素之外,建議您在平時刻意安排一段「親子溝通」的時間,透過親子間的信賴關係,讓您更瞭解孩子所遭遇的困難,並鼓勵孩子表達心中的感受。對於安靜又內向的孩子而言,這種溝通經驗可以訓練孩子用口語表達的方式,適切的表達出他的需求及感受,如此,對孩子適應團體的過程,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