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的形狀概念?
陪孩子玩不同造型的積木時,他老是分不清楚方形和圓形,孩子幾歲才能懂得形狀?如何建立孩子的形狀概念?
幼兒形狀概念的發展特徵
●出生八週的嬰兒:
對靶心圖和線條圖很有反應,尤其是靶心圖。此外,嬰兒對物體的形狀(pattern)也感興趣,特別是臉形和同心圓的形狀,不過,此時他們比較注意物體的邊緣部分,因相較之下,邊緣部分對比較為明顯。
●一歲以後:
孩子已能作基本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配對。不過,他們更喜歡將形狀塊放進桶子中再倒出來,不斷重複這種玩法,且樂此不疲。對一歲多的幼兒來說,辨別形狀是種挑戰,不妨一次只給一種形狀,讓他從不斷嘗試中去熟悉操作的方法,然後再給他另一種形狀塊,如此循序漸進,孩子不但有新鮮感,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二歲的孩子:
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或從探索中發現形狀的特性,尤其喜歡做形狀分類。此時可選擇會發出聲音、可按壓撥轉操作、能放進、倒出、能填形作形狀配對,或有鈕形鑲嵌板的玩具。爸爸、媽媽也可利用空鞋盒、奶粉罐,在蓋子上畫出各式形狀並挖洞,為孩子做個形狀箱。
●二~三歲的孩子:
這時期的孩子也具備了簡單組合物品的能力,可以開始嘗試較為複雜的動作,如將鑰匙插入鎖孔等。在反覆的遊玩中,更奠定孩子的形狀概念,了解形狀的特性。
●三歲以上的孩子:
在形狀知覺(form perception)上的發展很快。有人認為四歲後是圖形知覺的敏感期,一般在小班時(約三歲)已能辨別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並能說出形狀的名稱;中班時(約四歲)能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到大班時(約五歲)已能認識橢圓形、菱形、六角形,和圓柱形,並能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如何建立「形狀概念」?
分類是建立形狀概念的重要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孩子具有不同的分類能力,也從中建立起形狀概念。
父母的引導策略是:兩歲的幼兒已經可以成功地將玩偶和小船分成兩堆,隨著生活能力的提升與對色彩的認識,除了形狀的分類層次,三歲的幼兒可以依玩偶和小船的顏色再分類。四至五歲孩子的分類概念發展程度不一,個別差異較顯著,不過五至六歲是幼兒分類概念急速發展的時期,然而由於抽象思考才開始萌芽,因此透過直接接觸、動手操作和反覆練習的學習,效果較好。
學齡前幼兒和成人的分類方法不一樣,一般成人分類會從物品的特徵來分辨組合,但多數的學前幼兒則偏向從物體整個來分類;因此只要是幼兒能理解的語言、較簡單熟悉的事物、和理解幼兒分類的習慣,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幼兒也可以進行分類。
在生活中認識形狀,練習分類
分類能力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項目,很多老師或家長習慣就坊間紙筆作業的教材來教導孩子,其實生活中就有許多分類機會和素材,只要加點巧思,三到六歲的孩子就可以自然地從生活中學習。譬如:
1. 收拾玩具:這是讓孩子練習分類的好機會,又可從中培養自助技巧和負責任的態度。家長可以準備與孩子高度相當的櫥櫃來擺放幼兒的玩具,並在上面依玩具的種類貼上標示,如玩具的照片或圖片,讓孩子在收拾時可以對照標示,分門別類地收拾。
2. 家人衣物的摺疊和收拾:衣物晾乾摺疊時,就可以和孩子一同找出爸爸、媽媽、寶寶或家中其他成員的衣物,摺好後分別放置,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分出爸爸的褲子或媽媽的裙子等第二層次的分類。
3. 餐具的擺放和收拾:不同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位置,例如碗和筷子各有擺放的位置,錯置的話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收拾時不同餐具更要分別放好,不然就會顯得雜亂,餐具也容易損毀。
4. 利用生活常見素材進行有趣的分類活動:把一些小石頭、鈕扣、貝殼等放在一起,請孩子依據相似性分成兩堆、三堆,並和他一同討論分類的依據,藉此增進孩子的擴散思考能力。
5. 觀察葉子:葉子也是很容易取得的材料,和孩子一同到戶外散步蒐集各種葉子,一起觀察葉子上不同的特徵,如葉脈、顏色、質感、形狀等,讓孩依據這些特徵自由分類,聽聽他分類的理由,並討論其中的異同,從中增進幼兒區辨組合的能力。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出生八週的嬰兒:
對靶心圖和線條圖很有反應,尤其是靶心圖。此外,嬰兒對物體的形狀(pattern)也感興趣,特別是臉形和同心圓的形狀,不過,此時他們比較注意物體的邊緣部分,因相較之下,邊緣部分對比較為明顯。
●一歲以後:
孩子已能作基本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配對。不過,他們更喜歡將形狀塊放進桶子中再倒出來,不斷重複這種玩法,且樂此不疲。對一歲多的幼兒來說,辨別形狀是種挑戰,不妨一次只給一種形狀,讓他從不斷嘗試中去熟悉操作的方法,然後再給他另一種形狀塊,如此循序漸進,孩子不但有新鮮感,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二歲的孩子:
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或從探索中發現形狀的特性,尤其喜歡做形狀分類。此時可選擇會發出聲音、可按壓撥轉操作、能放進、倒出、能填形作形狀配對,或有鈕形鑲嵌板的玩具。爸爸、媽媽也可利用空鞋盒、奶粉罐,在蓋子上畫出各式形狀並挖洞,為孩子做個形狀箱。
●二~三歲的孩子:
這時期的孩子也具備了簡單組合物品的能力,可以開始嘗試較為複雜的動作,如將鑰匙插入鎖孔等。在反覆的遊玩中,更奠定孩子的形狀概念,了解形狀的特性。
●三歲以上的孩子:
在形狀知覺(form perception)上的發展很快。有人認為四歲後是圖形知覺的敏感期,一般在小班時(約三歲)已能辨別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並能說出形狀的名稱;中班時(約四歲)能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到大班時(約五歲)已能認識橢圓形、菱形、六角形,和圓柱形,並能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如何建立「形狀概念」?
分類是建立形狀概念的重要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孩子具有不同的分類能力,也從中建立起形狀概念。
父母的引導策略是:兩歲的幼兒已經可以成功地將玩偶和小船分成兩堆,隨著生活能力的提升與對色彩的認識,除了形狀的分類層次,三歲的幼兒可以依玩偶和小船的顏色再分類。四至五歲孩子的分類概念發展程度不一,個別差異較顯著,不過五至六歲是幼兒分類概念急速發展的時期,然而由於抽象思考才開始萌芽,因此透過直接接觸、動手操作和反覆練習的學習,效果較好。
學齡前幼兒和成人的分類方法不一樣,一般成人分類會從物品的特徵來分辨組合,但多數的學前幼兒則偏向從物體整個來分類;因此只要是幼兒能理解的語言、較簡單熟悉的事物、和理解幼兒分類的習慣,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幼兒也可以進行分類。
在生活中認識形狀,練習分類
分類能力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項目,很多老師或家長習慣就坊間紙筆作業的教材來教導孩子,其實生活中就有許多分類機會和素材,只要加點巧思,三到六歲的孩子就可以自然地從生活中學習。譬如:
1. 收拾玩具:這是讓孩子練習分類的好機會,又可從中培養自助技巧和負責任的態度。家長可以準備與孩子高度相當的櫥櫃來擺放幼兒的玩具,並在上面依玩具的種類貼上標示,如玩具的照片或圖片,讓孩子在收拾時可以對照標示,分門別類地收拾。
2. 家人衣物的摺疊和收拾:衣物晾乾摺疊時,就可以和孩子一同找出爸爸、媽媽、寶寶或家中其他成員的衣物,摺好後分別放置,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分出爸爸的褲子或媽媽的裙子等第二層次的分類。
3. 餐具的擺放和收拾:不同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位置,例如碗和筷子各有擺放的位置,錯置的話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收拾時不同餐具更要分別放好,不然就會顯得雜亂,餐具也容易損毀。
4. 利用生活常見素材進行有趣的分類活動:把一些小石頭、鈕扣、貝殼等放在一起,請孩子依據相似性分成兩堆、三堆,並和他一同討論分類的依據,藉此增進孩子的擴散思考能力。
5. 觀察葉子:葉子也是很容易取得的材料,和孩子一同到戶外散步蒐集各種葉子,一起觀察葉子上不同的特徵,如葉脈、顏色、質感、形狀等,讓孩依據這些特徵自由分類,聽聽他分類的理由,並討論其中的異同,從中增進幼兒區辨組合的能力。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