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創意大師,從小開始

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創造力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就的有效指標,而「創造力」是指能自由表達構想或創作的能力。要讓孩子有豐富的創意,並不需要昂貴的課程,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啟發,和孩子多觀察自然變化、和孩子玩些有趣的小活動,一同腦力激盪;或是讓孩子自由塗鴉,並多跟他討論,就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個好方法。

培養創意大師,從小開始

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創造力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就的有效指標,而「創造力」是指能自由表達構想或創作的能力。要讓孩子有豐富的創意,並不需要昂貴的課程,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啟發,和孩子多觀察自然變化、和孩子玩些有趣的小活動,一同腦力激盪;或是讓孩子自由塗鴉,並多跟他討論,就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個好方法。

1多點彈性,保住孩子的創意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提供孩子有彈性的成長環境,讓他勇於表達不一樣的想法,而不必擔心是否被欣賞或被排斥,才是我們保住兒童創意的關鍵。


文/柯華葳(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母親節,學校有許多活動,姊妹倆在學校畫了「媽媽」,回家馬上拿出畫像,很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畫你。」爸爸看了後,不好「批評」,只說:「我怎麼會娶長這樣的女人?」姊姊聽懂父親的弦外之音,生氣了。媽媽倒是很高興姊妹倆都把媽媽的特點畫出來:一個畫媽媽在廚房工作,一個畫媽媽托腮想事情的樣子。

少了自己的特色,就失去創意
我曾擔任一個母親節畫媽媽的比賽評審。我不認得孩子們的母親,因此不是以誰畫得最像作判斷;我沒學過畫畫,看不出繪畫技巧。作為外行人,我先找看的「順眼」且「不同」的。一路看下來,發現還真容易找出不同的,因為大部分孩子畫的媽媽都是臉尖尖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小小的,身材瘦瘦長長的,衣服華麗、可愛可愛的樣子。

當天,我跟其他委員有一番辯論。他們看筆觸、構圖、色彩等是否成熟,我卻說,再成熟但沒有「自己母親的特色」怎麼可以?天下的母親怎麼可能都長成一個樣子?有人認為是受了日本漫畫的影響,有人說是才藝班教出來的。經過這件事以後,我有機會到學校,都會留心看一下小朋友的畫。看來看去,到目前為止我的想法是,不論什麼主題,教室裡掛出來的作品都很相近,沒有特色,或者該說是沒有創意。

幼兒的創意是怎麼一回事?
說幼兒「有創意」,究竟適不適當?從定義看,創意是指出乎意料,別出心裁想出產品的能力;但是產品要有「適應性」,能滿足所在情境各式各樣不同條件的限制。也就是說,不合社會要求的創意,價值不高。

幼兒的表現常「出乎意料」,但主因是出於「不足、有需求」,如:詞彙不足,所以要轉借使用(像是稱「瞳孔」為「鼻孔」);又如:筆不夠或是操作不順,就用手指替代筆來進行創作。但幼兒這些「不一樣」的產品,可否稱有創意?他是不是要像成人那樣多費些精神才能「別出心裁」?

幼兒的想法似乎很立即,經常馬上回應他所面臨的問題,這反應出他用「已知」來學習「新知」,並顯示學習的主動性,這在成長過程中很珍貴,也需要被鼓勵。但是為了有系統化的知識與能力,小孩開始到學校或才藝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標準化的要求,讓大家漸趨一致,創意衰退。

真的是因學習正式的知識和技能才逼走創意嗎?看看中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似乎不必然。梵谷每一幅畫都經過十幾次以不同的工具, 一而再、再而三地練習(或許不叫練習,因多數重覆的畫作都是完整的),每完成一幅,他會寫信跟他的弟弟或友人說明他對這幅畫的滿意程度。畢卡索也在美術學校學到基本功,他的創意表達在他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突破自己先前的創作。幾米自稱雖然對圖象特別敏銳,有特別好的記憶,但是創作過程中仍需要看許多的畫作,讀許多的文章和詩詞。因此,基本功是學習和練習所必需的。只是該如何避開「趨一」問題?

家庭環境有彈性,孩子越有創意
研究發現,有嚴格規定和沒有規定的家庭環境所造就的兒童,都不如有彈性環境出來的兒童有創意(有彈性的家規,如:九點上床睡覺,但是假日前一晚可以晚點睡)。嚴格的要求會讓孩子以為到處都是一樣沒有變化的,而沒有規定與要求的家庭,讓孩子學不到必要的約束與挫折(沒錯!守規矩是很挫折的,因為與己意違背)。有彈性的家庭能接受不一樣的想法,而不一樣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創意。

研究也指出,有創意的人比一般人有較強的自發性和個人主義。簡單的說,創意出於自主,沒有自主就沒了創意。2歲左右的幼兒開始顯現自主,「我自己做(來)」是他們常說的。有一個2歲幼兒站在餐廳自動門前,兩手分開合起口中唸著「開」、「關」,門果真如他所願,雙手一揮,「開」,就開了,他喜悅的不得了,回頭希望所有人看他的「控制」神力。另一個孩子自己想穿某一件衣服,但媽媽斥責他:「你這樣醜死了,我不跟你照相了。」結果讓孩子很挫折。

兩個例子對照,明白看出:尊重幼兒的主張,有彈性地滿足他對環境的操控,當有不一樣的想法,他會有信心表達,不擔心是否被欣賞或被排斥。如何尊重幼兒的主導權,是我們保住兒童創意的關鍵。

2培養創造力,給孩子高飛的翅膀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在這個充滿全球化競爭和許多複雜問題的時代,擁有高度創造性的智慧和創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創造性的智慧和創新能力是如何形成呢?在年幼階段又該怎麼培養?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創造是指透過探索發掘的過程所產生的原始創意。人們常誤以為創造力是一種天賦,只有少數特殊的人才會擁有;有時人們也會把創造力與天賦、技能或聰明才智混為一談。其實,創造力不是指做得比別人快或做得比別人好,而是有關思考探索、發掘與想像的能力。

創造力能激發熱情,改變生活方式
創作是一個很美妙的過程。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新的構思時,他會鍥而不捨去實行,把這個創意呈現出來。這段創作的過程能使個人進入一種非常美好、亢奮的精神狀態。因為個人能完全投入這個活動,全神貫注,樂在其中,不僅忘記時間的消逝,並且將自己的技能發揮至極,達到無我忘我的境界。

提到有關創造力的例子,我們很常直接聯想到藝術、音樂、舞蹈和戲劇,但卻忽略了創造力其實是運用於各行各業中,例如蘋果迷最愛的手機,就是一項顛覆傳統的創意,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蘋果公司帶來了龐大的商機。

創造力隨著智能和遊戲能力而成長
人們運用創造性的智慧,根據問題或需要,發想不同的假設,構思新的可能性,尋求新的辦法。這樣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引導而增強。創造力不是成人的專利,我們都天生都具擁有豐富的創造潛能,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這些創造的能力如果沒有被開發,就會逐漸削弱。

兒童創造力的發展與智能發展是並進的。早年,因為能力有限,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很多時候他會透過遊戲、語言及藝術活動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構思,練習他的創造力。所以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時,應著重於他對事物的體驗及所經歷的創造過程,不要在乎最後的成果。

兒童的創造力也會隨著他的遊戲能力一起成長。孩子會藉由他不同的創作,如:塗鴉、堆積木、唱歌等,來表達自己的構思和情感。父母須瞭解,創造力強的孩子比較常有出人意料的呈現方式。有時還會令人哭笑不得,父母應以多包容,並以開闊的心情看待。

給孩子豐富的環境和自由的時間
培養創造力的黃金時期約莫在6歲左右。根據多項研究發現,具有高創造力的兒童,他的父母有這幾項的特質:包容孩子的多重想法、允許孩童自由探索、提供紀律與方法、鼓勵孩子誠實表達情感、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及想辦法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發展創造力,首先要建立一個豐富的環境,容許孩子在充分的時間及歡愉的心情下盡情發揮。提供適切且具有原創性的材料,例如:白紙、蠟筆、彩色筆、積木、黏土。透過這些材料,孩子能自己構思,做出不同的作品。

父母應引導孩子瞭解或學習創造力可在不同的領域呈現。同時,孩子的創作不只限於美勞方面,他也會在遊戲中顯現,如:辦家家酒的角色扮演或與他人一起編故事,都是很棒的語言創作。建議孩子多用新的方法去做事,即使同樣是畫圖,鼓勵他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方式,呈現他的構思。同時,讓他可以自由地探索、發掘,而不用擔心成果的呈現。

欣賞孩子創作的過程和學得的經驗
學齡前孩子某些技巧及能力還薄弱,父母應該注重孩子在創作過程的快樂,以及所學得的經驗,並讓孩子瞭解創意的重要性,而不要在意他所做出來的成果。當父母只看重成果時,他們往往會陷入大人的思維窼臼,以成人的程度加上外界的價值觀去評論孩子的作品,這樣的做法和心態,不但不能給予孩子應得的支持,反而會扼殺他的創造力。

父母可適時表達對孩子的創造成果的欣賞,多跟孩子討論他的創作,鼓勵孩子分享其中的構思、創作的過程及心理的感受。這些早年美好的創作經驗,可以幫助孩子不斷的地改進和嘗試,這不僅能增強他的創造力,也會讓他在日後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意。

3塗鴉引爆創造力!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創造力」是個邁向成功的流行關鍵字,在這充滿加強競爭力的時代裡,正在父母刻意讓孩子建立所謂「創造力」的同時,孩子隨手的塗鴉,正是展現創意的原始力量

您的孩子正在畫畫,您會怎麼做?

趕緊湊過去看,「哇!畫得好棒喔!」
瞥了一眼,「你在畫什麼?不太像耶!」
「這樣也不會畫,來,我教你!」您搶過畫筆,開始畫起來。

以上三種動作將讓孩子的創意走入尋常百姓家,他的創意靈光在那一剎那,熄滅了!


制式思考,入侵孩子的腦細胞
每個孩子在1歲多,能用手掌握物品時(如自己可以拿湯匙吃東西),就已經想要拿筆塗鴉,從拿筆戳紙,到握筆畫出線條、形狀,在大人看來可能是「亂七八糟」,對他們來說,卻是當下最自然真切的表達,而畫畫,更是他們觀察事物之後的反芻;有時你還不得不訝異於他觀察的敏銳,與超乎大人眼光的創意表現。

接下來最常看到的「經典畫面」就成了──留長髮綁辮子的媽媽阿姨、人人都有著圓圓的臉型,腰以下則是三角型、還有圓形還帶四射光芒的太陽…。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曾慨然表示,很多孩子到5歲左右,就失去了率真自由作畫的能力,甚至要從一個台灣幼兒園孩子的圖畫中找到奔放的原創才情,已經是相當困難了。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失去原始的創意?曾幾何時,孩子已經被社會制式的思考方式洗腦了?

是誰不小心暗殺孩子的創造力?
插畫家湯姆牛有一次看到一個孩子在地上玩石頭,媽媽在自顧自地看著風景,有時看看孩子的動靜,一會兒,孩子玩膩了,就帶他到別處玩耍。

「無為而治,是教0~6歲孩子創作的最高境界!」他認為,父母帶孩子到可以刺激想像力、觀察力的空間,支持他,孩子自己會找到最有感覺的素材發揮,父母不必過度關注

這時如果有個路人甲跑來讚嘆著:「哇!你孩子好有天份喔!」或做專家指導狀:「這線條要加強一下」「你的孩子色感很好喔!」您猜猜孩子的想法會有什麼化學變化?

過度讚美,孩子會裹足不前
「孩子以後在創作時,會變得很在意有人注意,無法回到從前沉浸於創作的快樂。」湯姆牛認為,讚美本來是鼓勵創作的好意,但對孩子而言卻適得其反,「他一旦得不到讚美,就會誤認為這次做得不好。」甚至以後只畫這種被讚美過的風格,而不敢嘗試別的想法。

0~6歲的孩子只需要享受自由創作,把創作、畫畫當成遊戲,您總不會對孩子說「哇!你遊戲玩得好棒!」吧!當他自己想玩,就會開始思考如何玩得更好玩,自己激發出更多創意出來,這種創造力才是自己養成的。

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讓想像力打折
來到幼兒園教學現場,今天孩子們要玩拼貼遊戲,老師把紙撕成數片,排給孩子看;接下來發圖畫紙給每個孩子,您猜孩子會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會依照老師的做法。

「我們都習慣於步驟方法,以為教學就要先示範,孩子才知道要怎麼做。」如果完全不教,讓他們自己玩拼貼,孩子就什麼都不會嗎?「他們做出來的會超乎你想像!」孩子絕對會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像與不像,是一種拘束的框架
「你畫的根本不像嘛!」別人一句話就足以讓孩子信心崩盤了。像不像,真的很重要嗎?如果畫出一個四不像,孩子要承擔多少被討論的壓力?

當父母或老師老是教孩子「魚的眼睛就要圓圓大大的」,還總是幫孩子補上沒做好的部分,這時孩子的想像力早就丟掉了,他再也不敢創作,他當然要努力學習做的和大人畫的很「像」。

在制式與速食主義的環境下,我們培養的下一代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而所謂「大師」是要能建構自己的世界,自成一格,請爸爸媽媽想一想,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