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自學力

爸媽都希望能夠教養出有強烈學習動機、能夠自動自發、能自我反省與修正,即使面對困難或干擾,也會想辦法去克服的孩子。「培養自學力」應把握養育孩子的關鍵重點,學習適當的回應和引導方式,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充滿自學能力,能優遊在不同領域之間的學習者。

從小培養自學力

爸媽都希望能夠教養出有強烈學習動機、能夠自動自發、能自我反省與修正,即使面對困難或干擾,也會想辦法去克服的孩子。「培養自學力」應把握養育孩子的關鍵重點,學習適當的回應和引導方式,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充滿自學能力,能優遊在不同領域之間的學習者。

1解鎖小小孩的自主學習力,爸媽「可以做 vs 不能做」 的事!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有些爸媽聽到自學力,馬上聯想到「在家自學」,認為這是對學校沒有信心或無法滿足個人需求時的一種選擇,自己孩子有去學校上課,就不需要培養自學力。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就是窄化了自主學習的內涵了。面對未來的世界,其實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機會、也有必要發展出自學的能力。



爸媽在管教孩子時,都希望孩子能主動一點,從年紀小的時候自己練習吃飯、收拾玩具,到漸漸長大後的自動自發做功課、幫忙做家事、勇敢嘗試新事物⋯⋯,不過,這樣的「主動」的特質或能力,可不是突然就會形成!

選擇「是否要去做、做什麼、如何做」
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在他著名的學說中指出,生命週期中有許多發展任務,學齡前幼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出自主、自動的能力。長久以來,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自主能力」(self-regulation)一詞有很多見解,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梁雲霞教授指出,當一個人自主時,他所進行的行動是來自於內心所瞭解的理由,並感受到一種意志力。

這種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感覺,並不是一時莫名的情緒作用而已,而是感覺到這個想要做的行動是自己的抉擇,自己可以選擇「是否要去做、做什麼、如何做」。學者們更相信,「自主」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需求滿足時就能促進自我成長、擁有幸福感。

梁雲霞教授認為,許多人誤以為自主就是放任、為所欲為,其實要做一個自主的人,不僅涉及能力(能做什麼)、目標(要做什麼)、方法(如何做),還要能自我管理(意志力、維持承諾),善用自己的動機和信心去完成;有了這些準備,環境上(人或資源)也能給予支持,自主的學習就有機會啟動。

舉例來說,當孩子和爸媽共讀過圖畫書,裡面有吸引他的動物或交通工具,當他在生活中看到真實的動物或交通工具,就會產生探究的動機、會仔細地觀察、累積出更多的相關知識。因此,若想啟動孩子的自主學習,可從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做起。

培養自學力的核心條件之一:好奇心
寶寶天生就有好奇心,1歲左右進入學步期更是精力旺盛,只要醒著幾乎就是到處看、到處翻、到處玩,把家裡的每一處都變成探險之地,走出戶外更可能像是脫韁的野馬。

2歲開始,寶寶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不再停留在過去單純觀察世界的階段,也不僅止於接受所看到的事實,他們認為每一件事一定有個理由,而且更進一步想要尋求背後的答案。他們有太多的事情想瞭解,也有太多的疑惑想解開,但是有限的語言能力卻又無法充分表達,透過問「為什麼?」可以讓大人回答他所有的疑問,正好滿足他的需要,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問個不停。

★ 爸媽Do & Don't
●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過多的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嘗試、創新的機會,也會減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像是孩子搬張小椅子爬上高處拿東西,臉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時,爸媽卻喝斥:「危險!快下來!」就可能扼阻了孩子自發性的行為,讓他變得不敢主動行事。與其禁止孩子探索,不如教導他避開危險的方法和常識。
● 要耐心回應孩子的好奇、好問:面對孩子一連串的探索行為及「為什麼」攻勢,爸媽需要的無非就是耐心。當孩子展開旺盛的好奇心、頻頻發問時,如果爸媽能給予鼓勵與回應,將會讓孩子更樂於就他所觀察到的進行探索,這對他將來的發展將會有正面的影響。
● 要用孩子的視野看世界:請爸媽放慢自己的腳步,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帶著童心去看世界,才能領略孩子見到任何一個細微事物的驚喜。這份幸福的感覺,正是源源不斷學習下去的動力。

培養自學力的核心條件之二:注意力、意志力
剛出生的寶寶已經具有注意力來接收外在訊息,但還沒辦法隨心所欲看想看的東西;到了3個半月左右,寶寶有能力選擇注視自己喜歡的視覺刺激,也可以因為預期會有特定的目標出現,而先將目光移往特定的方向。

注意力的長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受孩子的先天氣質影響,有些孩子能長時間專心聽故事或玩遊戲,有些孩子卻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轉移注意力。幼兒通常對於有興趣的事物,都能延長專注時間達15~;20分鐘。培養對事物的興趣是養成專注的重要方法之一,原則上,先以短時間5分鐘為目標,再慢慢加長時間。

★ 爸媽Do & Don't
● 爸媽的陪伴,讓專注力更持續:在遊戲時,爸媽的加入、具變化性的玩法,往往能吸引幼兒更持續、專注的參與。
● 挑選適齡刺激物,漸進學習:太多的刺激會分散專注力,可先從單一物件、短時間的練習做起,像是給他看簡單圖片、讓他說出觀察所得。剛開始只要能坐定5分鐘,就給予鼓勵,慢慢再延長時間、增加複雜性。
● 順應孩子的學習節奏,勿干擾:通常在孩子吃飽睡足時,就是培養注意力的好時機。要讓孩子更專心,就得先排除讓他分心的因素,爸媽也不要隨意去打斷遊戲。
● 避免暴露在電視的環境中:電視所提供的密集卻又不真實的聲光刺激,有可能使大腦預期所接受的刺激都將是如此之高,以致真實生活中的刺激在相較之下就顯得不痛不癢。年紀愈小的孩子愈要避開3C的聲光刺激。

培養自學力的核心條件之三:學習興趣、動機
找出能吸引孩子興趣的事物,才能引發孩子想要進一步瞭解與學習的動機。小小孩通常是要透過感官知覺來學習的,也就是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運動覺的統整歷程,來產生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能力。所以孩子需要看和聽,更需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自由盡情地去體驗,才是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最佳策略。

孩子的學習是隨時隨地的,生活裡隨處可及的事物都是發展孩子學習興趣的好機會。以查理和蘿拉系列《照顧我們的地球》這本書為例,孩子們主動想要愛護地球,並找出許多方法持續執行,終於完成目標。

★ 爸媽Do & Don't
● 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的興趣都是有價值的,尊重他的興趣,他對學習就會有興趣。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個性都不相同,不妨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孩子,只要孩子有興趣、有能力學,不致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權益,都值得鼓勵。
要做個樂於學習的榜樣:孩子大部分的行為,都是經由模仿和學習而來的,如果成人隨時學習新知,對周遭事物保持高度的興趣,孩子便會模仿,對學習新事物也產生興趣。
●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得先要有自信心,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爸媽不要強迫孩子學習超過他能力太多的事,給孩子多一點成功的機會,也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學習,讓他有機會重複練習。
● 要提供豐富的學習環境:讓他多接觸不同的玩具、事物、友伴。在生活中,讓孩子多看、多聽、多做、多問。學習的方式愈彈性,愈能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2培養自制力,才能自主學習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具備自制力是一個人在生活、學習、人際關係上取得優勢的基本條件。從小讓孩子立下作息規矩、建立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孩子就能朝著自主學習邁進。

文/高麗芷(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爸媽帶4歲的小彥參加日本旅遊團,每到一站,導遊集合大家作景點解說時,小彥總要搶到第一排,否則就當眾哭鬧。進餐時,他只吃白飯,對日本的海產一概不取,爸媽怕他體力不足,只好讓他補充餅乾、飲料。

同團才3歲半的凱莉卻表現得乖巧。個子小小的她無法擠到第一排時,她會跟爸爸說:「我想聽叔叔講話。」身旁的大人聽了紛紛自動讓位,讓她擁有站在第一排的禮遇。進餐時,凱莉面對與平日不太一樣的新菜色,在爸媽鼓勵的眼神下,一一嘗試,發覺陌生的食物另有一番美味。

晚上小彥入睡後,媽媽捫心自問,是不是因為平日給兒子太多的愛,卻過於縱容,讓孩子的溝通和調適能力變差?媽媽也很想了解,凱莉爸媽的教養秘訣究竟是什麼

培養孩子自制力,大人要適時放手
寶寶1歲多開始,雙腳會走路,視野比爬行時開闊許多,行動速度也更快;雙手會取物、探索、把玩,享受隨心所欲,世界變得有趣極了。這時候的寶寶一心想要自由自在,不願受束縛。如果此時凡事順著寶寶,孩子確實很快樂,但是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只侷限在能保護及包容他的場合。

學習是終身的事,爸媽應該順著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特性,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當看到孩子具備與年齡相符的自我控制能力,言行表現成熟時,唯有逐漸放手,孩子才能獲得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盤的能力。什麼是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能控制情緒、約束言行,而堅定達成目標的能力。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種,具備自制力是一個人在平日生活上、人際關係間、學業上、事業上和人生中,取得優勢的基本條件。

從小培養自制力的方法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如果沒有自尊心或外在的規範,很容易就懶散,所以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規矩、培養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建議爸媽從以下基本重點做起:

● 養成規律的作息
提供規律的作息時間,3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和大人一樣,日夜分明,即使夜間需喝奶,仍能繼續睡覺。孩子的生理時鐘規律化之後,早上睡飽自然醒,爸媽不必費神喚醒;進餐時肚子正感饑餓,就不會挑食;上床時間已覺疲憊,不須催促躺下即睡。從小有了良好的規律,孩子以後較能自我管理。

● 建立物歸原位好習慣
從寶寶6個月大開始,爸媽就可善用寶寶的視覺記憶,提醒他記住家中物品的位置,例如爸爸的安全帽放在矮櫃上;1歲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可練習將使用過的物品立即放回原處,例如喝完水把杯子放回茶盤上,玩好玩具後放回收納盒裡。爸媽不要小看這些細微的習慣,它會影響孩子學習及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 該嚴肅時爸媽要表現出來
當孩子1歲3個月進入幼兒反叛期,做出危險、無禮的言行時,如果孩子對於爸媽和顏悅色的規勸並不聽從,爸媽應改以嚴肅的態度、堅定的語氣,讓他知道不當言行不會被認同,這麼一來,孩子才會學習調整言行。

● 建立正確金錢觀和消費習慣
孩子無法克制欲望、看到什麼都想要買,這是爸媽非常頭痛的問題。如果爸媽能用身教、言教,帶領孩子一起過勤儉樸實的生活,平常愛物惜物,不亂花錢,孩子比較能學會有計畫地使用金錢,長大後也比較有自制力。

● 鼓勵孩子持之以恆
對的事做一次並不見得就能成功,持之以恆才會成功。英國倫敦大學沃德爾教授發現,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同樣情況下做同樣的事,大約經過 66天之後,就會做到「習慣成自然」,把好習慣轉化成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將以上種種的好習慣不斷地重複練習,就能幫助他增強自制能力。

人生難免有起有落,遇到挫折、打擊時,唯獨有自制力的人才能面對難關。只要讓孩子養成自制力,懂得自我管理,孩子就能在「人生」這門終身學習的課程中,積極、快樂地學習。

3團體生活讓自主學習更精進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許多人將自主學習視為不需要老師引導,只要靠著在家學習、利用電腦或自助式學習中心來自修就足夠,這些固然是可行的自學方法,但自學的意義並不在於單打獨鬥,有許多學習在群體生活中透過老師和同儕的互動,會更有成效。


爸媽瞭解自主是孩子生命週期中的重要發展任務之後,想必也能體會自主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展現自主的行為。這份自主不能只是心理狀態(想要),還要能產生行動,才不會落入「知」與「行」不同調。

自主學習的要素:主動建構和學習策略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梁雲霞教授進一步以專門研究自主學習的兩位美國學者Zimmerman和Shunk的研究為例作解釋:自主學習進行時包含了「主動建構」和「學習策略」這兩個要素。

他們研究了作家、運動員、各種不同年齡的學生和各種專業人員後發現,培訓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並非只是讓學習者感到被關心或受到幫助,而是要建立起學習的策略,讓學習者能夠學會目標設定、策略使用、自我監控和自我評鑑等等。

設定目標,學習做一個有責任的社會人
這兩位學者非常重視「目標設定」,他們認為在目標導向的活動中,學習者才能激勵自己、修正自己,並且保持學習的持續力。換句話說,因為有了自己訂下的目標,所以會專注學習、想辦法將先前的經驗連結、對自己的學習有信心,同時也會形成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人際互動環境。可見,自主學習要兼顧社會性的發展、要有與人合作的能力,並不是讓人變得只愛單打獨鬥、過著宅男宅女的生活。

梁雲霞教授強調,做一個自主學習的人,就是要成為一個適應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她形容:「自主是弓,學習是箭。我們用力拉弓,是為了讓箭射向目標。如果沒有目標,沒有奮力學習的決心,再好的弓也無所作用。」

以下讓我們從信誼實驗幼兒園的學習現場,看看孩子們如何展現自主學習的歷程。

案例1:孩子挑戰編織夢想
信誼實驗幼兒園的5個大班孩子參與過串珠活動後,一心想在編織能力上更上層樓。

當老師獲知孩子們的編織夢想後,也期待孩子們的興趣和能力有所發揮,能嘗試完成自己規畫的目標,並且從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於是,老師先請孩子們分享自己的興趣,引導他們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現有能力;再由孩子設定自己的進階目標。

主動提出挑戰,學會思考和抉擇
有幾個孩子大膽地提出了新挑戰,除了希望編織的作品更有設計感、有變化,還想自製編織工具書來教中班的小朋友。

雖然這些孩子先前已參考了編織工具書,自行摸索、練習,學會許多基本手法,但進階編織可是多種繩結及多樣造型珠飾的變化組合,難度相對更高,他們必須進行很多思考與抉擇,例如;哪幾種色線、繩結或珠飾搭配起來比較好看?如果想要讓珠飾出現在手環的中心點,該怎麼做?圖案怎麼樣才會對稱⋯⋯。在進階編織挑戰中,不僅完整地展現出孩子的配色和美感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創造力和序列邏輯能力。對於製作工具書,孩子決定各自認領擅長的編織手法,負責示範。

集思廣益,找出自學策略
他們先嘗試用色筆畫出分解動作,但同一種色線卻無法區隔編織步驟,於是改用數位相機拍分解動作,但照片上還是難以說明操作步驟。這時有孩子提議將操作線段的手入鏡,按壓和抽拉色線的步驟及方向果然清晰了。

老師們發現,這5個小小設計師被自由創作的成就感迷住,天天在美勞角忙得不可開交,深刻地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當孩子們製作工具書時,更能夠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遇到問題也能不斷地溝通、改進,這樣的學習歷程,對每個孩子都是很好的成長經驗。
(本案例摘自《學前教育》走進幼兒園專欄,陳幸伶採訪)

案例2:我們蓋了一座總統府
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我們生活的地方開始的,像是一家商店、一條街道、一個與我們共同呼吸的城市。對孩子來說,社區也可以成為一座延伸的校園,豐富孩子的學習經驗。

從觀察到動手做的自主學習
信誼實驗幼兒園和總統府同屬於中正區,今年7月,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參觀了總統府,回到學校後,在積木角主動展開了一場驚人的「建築工程」,一座壯觀的總統府在大班的積木角悄悄築起。

這座建築不但對稱工整,該有的窗櫺、拱門、尖頂特色,一應俱全;而且這座總統府還不只是像正面拍攝照片上的「平面」模樣,因為孩子們參觀時注意到了總統府的廊廳和前後棟建築,於是他們手下的建築也鉅細靡遺。從側邊看的時候,這座積木總統府真是非常有層次的。

團隊合作中懂得分工與協商
老師從旁觀察時,發現孩子們在建築過程中展現了許多能力。比如說:孩子們在建築開始時懂得用照片來釐清建築的重點,還會嘗試把複雜的總統府解構成積木可以構築的塊狀,然後思考長條形、拱形、三角形等積木分別該運用在何處;在建築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地發揮嘗試錯誤的精神,反覆修正和比對,找出最理想的建構方式;等到要搭建更高的屋頂時,孩子們還會商量誰的身高最高或是手可以伸到多長,找出最適合擔任放上最高屋頂積木任務的人⋯⋯。

當老師們與其他幼兒園分享這個案例時,大家都非常驚訝孩子的能力,也希望有機會看到整個歷程。於是,老師把這個期望告訴了這些孩子,孩子們二話不說,願意再搭建一次;而這次的建構,有了先前的經驗作基礎,他們更加熟練,也更能展現分工合作及自我修正的特質,這也是自主學習中非常寶貴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