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調節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自然表露、毫不掩飾自己的各種情緒。爸媽是協助孩子打下情緒力基礎的關鍵人物,平時就可藉由具體的對話描述,以及親子共讀、親子遊戲等輕鬆的方式,帶著孩子一起練習,試著去覺察、理解、表達與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孩子逐漸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親子互動.調節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自然表露、毫不掩飾自己的各種情緒。爸媽是協助孩子打下情緒力基礎的關鍵人物,平時就可藉由具體的對話描述,以及親子共讀、親子遊戲等輕鬆的方式,帶著孩子一起練習,試著去覺察、理解、表達與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孩子逐漸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1親子的情緒練習題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爸媽是協助孩子打下情緒力基礎的關鍵人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引導他覺察、理解、表達與調節情緒。該怎麼做呢?其實並不難。針對幫助幼兒覺察與理解自我的情緒,具備多年心理諮商與親職輔導經驗的親子教育作家王理書,分享了一系列可愛又有效的作法。

諮詢
王理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育科技與心理諮商雙碩士,現為親子教育作家
陸雅青︱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教授


用比喻法,幫助孩子整理情緒
王理書分享說,2歲多的兒子有次跌倒,痛得放聲大哭。她只有蹲下來輕聲地問他說:「你很痛嗎?你的痛痛像西瓜那麼大?還是像蘋果那麼大?」當淚眼婆娑的兒子緩了緩哭聲說:「像天空那麼大」,王理書知道,兒子明白媽媽看見了、也接納了他的感受。

接著,王理書只輕拍著兒子的背反覆問說:「這樣啊!那現在痛痛有多大呢?」當兒子的答案,從天空縮小成屋頂、西瓜、蘋果,到像沙子一樣大時,她知道兒子的情緒也有了出口。先同理孩子,再幫助孩子用語言覺察與理解自我的感受、整理與表達出情緒的強度,這樣的引導,爸媽其實很容易上手。

用情緒溫度計,覺察與理解情緒
不過,幼兒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有時,情緒中除了傷心,還夾雜著生氣、害怕自責或妒忌。因此,等孩子3歲以後,語言和認知能力進步了,王理書建議爸媽,當看見孩子有情緒卻無法表達時,可以問問他:「告訴我,0∼10你有多傷心?」、「0∼10,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用類似情緒溫度計的方式問孩子,爸媽會發現,孩子表面的情緒常常和真正的心意不同,比如:孩子哭,可能是因為自責

當孩子正在某種情緒中,就是學習情緒詞彙的好時機。像教孩子傷心時,王理書建議可以跟孩子說:「當你覺得心痛痛的,就是傷心。」不過,像「妒忌」這類複雜的情緒,她認為需要較多引導。她建議爸媽可先問孩子說:「0~10,你有多想要他手上一樣的玩具?」或者「0~10,你覺得他有玩具而你沒有,心裡會覺得怪怪的?」然後再連結感覺和情緒詞彙,和孩子說明這種感覺就是「妒忌」。

用「數顏色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陷在情緒中的孩子,王理書還建議爸媽可以和孩子輪流數空間中的顏色,問問孩子:空間裡哪裡有橘色?哪裡有藍色?當孩子跳出內在情緒,和外在世界有了連繫,注意力就被順利移轉了。

王理書說:「需要被處理的不是哭泣,而是裡面受傷的心。」她認為,情緒的能量是身體對世界自然回應的舞蹈,舞蹈是為了心裡自然的需要,不應該為了大人的需要而不哭或不笑。雖然,幼兒期她會容許孩子哭,但哭完後,孩子還是必須面對問題。她也提醒爸媽,如果在帶領孩子時,覺得孩子的情緒有狀況,一定要先回頭看看自己的身心是否安定,因為孩子常常就是大人的一面鏡子

塗鴉畫畫,盡情表達與紓解情緒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的陸雅青教授認為,只要是人都有表達的欲望,而藝術創作是最適合孩子表達與調節情緒的活動類型。早在孩子能用語言清楚表達喜怒哀樂時,各種感受已存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固定玩法的藝術創作活動,能讓幼兒在過程中自然呈現出他在乎的、喜歡的或是討厭的人、事、物,這些都是情緒。
 
● 兒童畫是「兒童心理的X光底片」
陸雅青教授指出,從幼兒畫作的主題內容、線條、色彩和空間等符號,不僅可看出他的心理年齡,舉凡家庭關係、認知、社會能力的發展全貌,也通通在其中。也因為真實和想像都在畫裡了,還可以進一步窺見幼兒心中的時間軌跡,看見整個生命的內容。

●    準備一個情緒塗鴉角落
孩子開心的時候畫畫,傷心的時候也畫畫,任何時候都能畫畫。因此,陸雅青教授建議爸媽,可為幼兒在家中準備一個角落,讓孩子一有感受便習慣到這個角落來。角落中一定要準備一疊空白畫紙或一本畫畫本子,以及可自由塗抹揮灑的各色色筆、安全蠟筆或顏料,鼓勵孩子沒有限制地把內心的「所知、所感」表現出來。

● 不要問「為何這樣畫」
當孩子塗鴉畫畫時,陸雅青教授提醒爸媽可以問孩子:「畫的是什麼?」但不要問:「為什麼這樣畫?」爸媽並不需要管孩子畫得像不像,也不需擔心自己看不懂,重點在於塗鴉的過程中,幼兒說不出的情緒已獲得消化,壓力也已達到適度地紓解。

聽音樂、玩黏土,解情緒
音樂不僅能抒發情緒,也能給人不同的感受,以達到轉變情境和情緒的效果。對愛唱歌跳舞的幼兒來說,音樂也是陸雅青教授推薦的情緒活動之一。當孩子煩躁不安或High過頭時,讓他聽聽曲風像搖籃曲般溫柔的音樂,通常可讓他慢慢冷靜下來;若孩子的情緒低落,她建議讓孩子試試節奏明快、充滿活力的音樂或兒謠,讓他跟著擺動身體、哼唱;還可邊放音樂,邊讓孩子跟著節奏塗鴉、畫點和線條,讓幼兒的情緒隨著樂音「活」過來!

此外,玩黏土也是一個非常適合幼兒調節情緒的紓壓活動。在反覆地擠壓、搥打、捏塑、建構成各種造型、把兩塊黏土隨意混色、再揉成原型的過程中,孩子有機會重新掌握現實生活中無法全然操控的自主性,而在隨心所欲的捏塑過程中,壓力也會一點一滴地釋放出來。

共讀、扮演,打情緒預防針
對於照顧者而言,當孩子心中有滿滿的複雜情緒,但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轉化;或是已預知孩子要上學了,有分離焦慮或是擔心弟妹要出生了,想紓解手足情結,共讀情緒主題圖畫書,是預先幫孩子打「情緒預防針」的好作法。
 
● 提供情緒示範
透過圖畫書,孩子有機會看見情緒的轉折和變化,提供情緒表達與調節的示範;而藉由故事主角的情緒經歷,也可增進幼兒覺察、同理他人情緒的能力。共讀時的情感交流,除了可讓孩子獲得安全感,他也會更願意分享感受。

● 增加情緒體驗
等孩子熟悉故事內容後,父母和老師還可嘗試進行書中角色的扮演活動,提供幼兒更多情緒情境的想像,加強幼兒對他人情緒的覺察和了解。透過活動體驗和故事討論,可讓幼兒回憶過往的情緒經驗,在和大人或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可學到多元的情緒表達與調節方式,像害羞、妒忌⋯⋯等不同的情緒詞彙量,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讓孩子多運動,不僅可刺激「快樂荷爾蒙(腦內啡)」的分泌,讓孩子有種幸福感,還可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狀態,阻止負面情緒的發生。因此,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別忘了讓他盡情地跑一跑,跳一跳吧!
 

2親子活動.解情緒!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在每天的生活裡,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隨時上演著,孩子們更是自然表露,毫不掩飾。爸媽除了透過生活事件帶領孩子一起認識它、學習接納它,如果懂得善用圖畫書或親子活動,就能以輕鬆的遊戲方式,練習覺察、理解、表達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慢慢學會掌握它。

遊戲 1
煮一鍋《生氣湯》,讓壞情緒跑光光
( 建議年齡:2歲以上)
很多故事書裡都充滿了「情緒」表達的例子,來陪孩子一起讀一本圖畫書吧!

親子共讀《生氣湯
 作者/貝西.艾芙瑞 
 出版/上誼 

故事中,小霍斯在幼兒園裡遇上一籮筐不開心的事,剛巧媽媽又不能來接他,請了阿姨來幫忙;阿姨一路上橫衝直撞,讓霍斯氣得想打人,回到家門口就用力踩了一朵花。這個情景,細心的媽咪在開門迎接他時留意到了,於是不僅溫暖地跟他打招呼,問他:「今天好不好啊?」還邀他一起煮湯。

雖然霍斯從一回到家門口就顯得不講理又不聽話,踩了花、不跟媽媽打招呼、還倒在地上耍賴,但媽咪沒有急著罵人或要求霍斯解釋,只是慢慢地引導一起從煮湯過程中,釋放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這鍋神奇的「生氣湯」是怎麼煮的呢?你可以點燃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跟著書裡的霍斯對著湯鍋尖叫、做怪表情、吐舌頭、學恐龍噴火、敲打幾下鍋子,煮完這道「生氣湯」,孩子都會開心極了。

延伸活動
讀完《生氣湯》,你也可以帶著孩子煮一鍋充滿自己家中味道的好湯,無論是生氣、難過或開心的時候,相信你和孩子會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情緒好湯」。
 
 ※ 更多情緒好書
跟著《莉莉和好朋友》一起學情緒
圖.文/波莉.鄧巴 出版/上誼
溫暖而熱鬧的黃色小房子裡,住著莉莉和她的動物好朋友——小跟班尖尖、愛玩躲貓貓的胖胖、愛撒嬌的樂樂、喜歡亂咬東西的牙牙,還有愛打扮的亮亮。這6個好朋友,每天都一起玩,但也有出狀況的時候。當亮亮的化妝包不見了,她好傷心!當牙牙咬了胖胖時,胖胖好痛啊!當樂樂不開心的時候,好朋友怎麼讓他開口笑?當胖胖想玩假裝遊戲,沒人陪他一起玩,他該怎麼辦?快打開書,跟著莉莉一起想想辦法吧!
 
一起來聊聊《我的感覺‧你的感覺
圖.文/阿麗奇 出版/上誼
當姊姊開始對小弟弟產生敵意、當寶寶在人群中走丟了、當孩子第一次上台、當堆了好久的積木城堡,被同學推倒了、當好朋友變得跟別人比較好、當孩子想發飆的時候⋯⋯,這些感覺,都是怎麼樣的感覺?如果是你的孩子,他會怎麼做呢?唯有覺知自己的感受,才能進一步選擇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感受。讓我們陪著孩子坐下來一起聊聊各種感覺,學會接受和消化自己的情緒,也試著了解別人的各種感受吧!
 

遊戲 2
猜猜我的喜怒哀樂
( 建議年齡:2歲半以上)

孩子對情緒的概念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正確辨認的。應用生活照或雜誌上的照片來討論各種情緒是個好方法,孩子還可以藉此學習用語言描述心情。

準備好照片,開始玩囉!
1. 拿出幾張孩子不同年紀的照片或影像檔案,請他說說看哪些是開心的、哪些是不開心的(可依據孩子年齡細分出不同情緒)。把同樣情緒的放在一起。

2. 說說看,照片上發生什麼事?怎麼知道是開心或不開心?例如:「玩溜滑梯時,一直不敢滑下去,因為會害怕……」

3. 和孩子討論開心或不開心時的表情或動作,例如:「這張一直扁扁嘴耶!」

4. 除了討論孩子的情緒表現,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討論爸爸媽媽的情緒,互相對照,讓孩子有機會了解每個人的表現方式有差別,例如:我開心的時候可能是又叫又跳;媽媽看著我點頭微笑,就已經表示很開心了。

延伸活動
當孩子對自己和家人的情緒有了基本的理解與辨別能力之後,可以進一步玩「情緒調色盤」遊戲,利用顏色來協助孩子體會不同的情緒。例如:為快樂的狗塗上想要的顏色、為生氣的狗塗上另一種顏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

遊戲 3
一起愛思考:好好的哭!
( 建議年齡:3歲以上)
每當孩子哭泣時,父母常常第一時間反應的是「不要哭!」想要孩子馬上停止哭泣,卻忽略了哭對孩子也有撫慰的功用。請和孩子一起思考「哭」的情緒反應吧。

思考起飛想一想:哭會讓你難過?或舒服呢?
我們因為難過而哭,因為哭而舒服。哭是一種訊息、一種溝通與表達的方式,遇到傷心的事,能痛痛快快的哭一場,能不掩飾自己的脆弱,能釋放所積壓的這些負性情緒,又何嘗不是幸福的事?想一想,長大後的我們還能不能像小時候那樣,毫無保留的大哭?生命的痛楚與不圓滿在所難免,要讓孩子明白這道理恐怕需要一輩子的時間,而在面對痛楚時,上天給我們療傷止痛的妙方,就是哭。哭完之後,不管孩子或成人都要學著接受不圓滿,努力追求圓滿。所以,當孩子哭泣時,請給孩子一點時間,抒發一下,哭完之後,再來整理思緒、尋求解決吧!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3運動.飲食.寵物 培養好心情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家有小小孩,爸媽只要從每天簡單的正確運動和飲食做起,就能讓孩子和自己擁有好心情;喜歡養寵物的爸媽,還可以善用毛小孩來療癒家人喔!


運動》
刺激大腦分泌快樂賀爾蒙

傳統觀念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但隨著腦科學的發達,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運動可強化大腦的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之間會產生迴路,也會讓大腦運作更活絡。


愛運動的孩子,遠離憂鬱
在《啟動孩子的大腦~做孩子腦力發展的好幫手》(信誼)一書中,洪蘭教授指出,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且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實驗者用老鼠來探究原因,發現運動時氧氣的大量消耗會促使血液循環加快,氧氣的需求會增加肌肉微血管的數量,使肌肉可以運動得更久;大腦也是一樣,血液流動得愈快,就能運送愈多的帶氧血紅素到細胞上去,於是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儲存更多的記憶。

運動不但能讓人精神飽滿,也可以增進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的安定性。因為運動可以緩衝我們所遭遇的壓力,並減輕壓力造成的不適;而且運動時比較能專注在當下的感受,覺察身心的變化,避免沉溺在不愉快的經驗裡,或擔憂尚未發生的事情。

運動能力好,容易交朋友
經常運動還會讓人產生正向的意念,對自己擁有較好的身體意象,因此會更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對幼兒來說,交朋友時肢體語言的互動比口語更為重要,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人的互動中舉止恰當,並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比較不會害羞退卻,社交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親子動起來!
爸媽帶著孩子一起運動,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還能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親子間的話題也會變多。透過親子之間共同的經驗和肢體的接觸,更可增進情感和信任,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行動 1:安排適當的運動空間
想建立孩子的運動習慣,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運動環境。爸媽平日就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玩耍,例如:調整家具擺放方式,挪出一個無障礙的活動空間;或是舖上安全地墊讓寶寶翻滾、爬行。經常安排時間帶孩子到學校操場、社區公園等有遊樂設施的開闊空間跑跳、打球。

行動 2:運動融入生活和遊戲中
讓孩子感到有趣,運動才能持久,所以爸媽要透過遊戲方式帶著孩子活動筋骨,而不是採用嚴格的訓練方式。例如:帶著肥皂水到公園吹泡泡,孩子不知不覺就會追著泡泡跑了起來;看一本艾瑞.卡爾的《從頭動到腳》(上誼),模仿裡面的動作也能讓全身上下活絡起來;翻開陳志賢的《幼幼小書——我的一天.我喜歡.我愛玩 》(信誼),小小孩也能從畫面中體會出趣味的生活情境,並且和自己的經驗連結。

行動 3:爸媽減少擔心,多多鼓勵
運動能力的好壞,和幼兒期的遊戲經驗也有很大的關係。爸媽如果過度擔心孩子碰撞或跌倒而加以干涉,就會讓孩子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孩子必須要面對挑戰和經歷過挫敗,才能學到如何自我調整;爸媽在陪伴及引導時,需注意的是遊戲環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從小多培養孩子的協調能力,而不是限制孩子活動。

飲食》
快樂食物 vs. 陷阱食物

過去認為食物只是提供人體活動所需,進而維持身體健康和對抗疾病;但是,許多新的研究發現,食物扮演了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角色。除了因為有些食物的成分原本就能幫助情緒安定、產生愉悅感之外,人們對於喜歡吃的食物或帶來愉快記憶的食物,也能在進食的時候,產生「快樂賀爾蒙」。

快樂食物:香蕉
香蕉中除了含有可振奮精神的生物鹼,還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6,可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讓心情保持愉悅。醫學上發現,香蕉皮比香蕉含有更多的色胺酸,如果不想浪費它,可嘗試用無毒栽種的香蕉皮,加上堅果、牛奶打成果汁。

快樂食物:深海魚
研究發現,把魚當作主食的國家和人們都比較快樂。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鬱藥有類似作用,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鮭魚、鱈魚、鯖魚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仍要注意食物的來源,避免來自汙染的水域。

快樂食物:深綠色蔬菜
深綠色蔬菜含有鎂、葉酸,可舒緩神經緊張和壓力,吃了會心情大好。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菠菜、地瓜葉等,除了含有大量鐵質,更有人體所需的葉酸。

醫學文獻指出,缺乏葉酸會導致憂鬱症及早發性的失智,葉酸攝取不足也易產生睡眠困難和焦慮等症狀,想改善情緒最好多吃深綠色蔬菜。

快樂食物:柑橘類水果
維生素C也能抗壓,舒緩神經緊張。在製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時,維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孩子若心情不佳,喝些檸檬汁、吃點葡萄柚或櫻桃都可改善情緒。雖然櫻桃並不便宜,但美國研究發現櫻桃中有一種花青素,可降低發炎,女性經痛時吃點櫻桃也能舒緩。

快樂食物:堅果和豆類
人腦在壓力大時,特別需要消耗大量的熱量和維生素B群,這時,花生和核桃就是很好的補充品;年幼孩子還不適合吃堅硬的顆粒食物,可用核桃芝麻糊或花生湯來補充好油和維他命B。黃豆富有鎂和鈣,可安定神經,紅豆中的醣類能使血糖平穩,適量吃些豆類食物,如:豆漿、豆腐、紅豆湯,也可提振心情。
 
陷阱食物小叮嚀
有些食物吃的時候似乎很快樂,但後遺症多,爸媽自己和孩子都要盡量減少攝取。此外,就算是好食物也不宜過飽,「吃到飽」會讓人無法神清氣爽。以下是需要警戒的陷阱食物:

● 巧克力、餅乾、蛋糕甜食
很多人心情不好時會吃點甜食。甜食令人快速感到愉悅是因為胰島素在一連串的轉換下,讓色胺酸來提高血清素,使大腦產生愉悅感。但是吃太多會讓胰島素大量分泌,又讓血糖急速降低,「雲霄飛車」式的變化會讓心神更疲累。

● 過量的咖啡與潛藏的咖啡因
習慣喝咖啡的人,一旦少了咖啡,常會有頭痛、憂鬱現象,有些人喝過多,還會出現緊張、興奮、好動不安等症狀,這些往往都是咖啡因所造成的。幼兒雖然不會直接喝咖啡,但爸媽仍須注意巧克力、餅乾、奶茶、可樂、糖果裡潛藏的咖啡因。

● 牛排和五花肉等高油的食物
牛排或五花肉上桌時的脂肪香氣雖然常會讓人心情提振,但吃太多油,動脈會遭受低密度脂蛋白阻塞,傷害腦部血液循環;吃高油的食物還會製造大量的自由基,傷害神經元。肉品要搭配大量蔬菜食用才恰當。

療癒》
毛小孩讓親子得到安慰
爸媽可能早就知道,經由仔細地教導和訓練,狗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例如:搜救犬、緝毒犬、導盲犬、狗醫生⋯⋯,前些時候又多了一種「伴讀犬」,這是新北市動保處實施「零安樂死」之後的新計畫,他們挑選外表可愛、個性穩定的狗或貓進入教室伴讀,有些是安撫情緒焦慮的新生,有些是幫忙特教班的孩子集中精神參與課堂活動。實施以來,深獲孩子喜愛。

在生活裡,多數孩子都喜歡親近動物,去動物園玩通常是童年裡快樂的記憶。許多孩子也常渴望養寵物,不過爸媽礙於健康或照顧等疑慮,有些在自己生養孩子時常忍痛把疼愛多年的毛小孩送走。其實,寵物對大人和孩子有許多正面的意義,是安撫心靈的良伴,爸媽只要做好準備,仍可安心讓孩子養寵物。

養寵物對心理健康的價值
家中也養貓咪的感覺統合專家高麗芷老師曾經為文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對寵物說話、撫摸寵物時,人的臉部表情和聲音都變得溫柔;更有研究證明,撫摸動物會減緩脈搏、降低血壓;透過與動物間的觸覺經驗(撫摸動物或被動物舔或磨蹭)也能讓快樂賀爾蒙倍增。如果人和所撫摸的動物之間是有感情的,那麼平靜身心的效果就會更大。

在控制研究對象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研究者也發現,家中有寵物的孩子,在理解他人非語言的溝通訊號時,比起未養過寵物的孩子要高明許多,所以,養寵物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在學習照顧寵物時,更是生命教育的體驗。

此外,無論孩子是怎樣個性的人,只要對動物付出愛心,都會被動物所愛。即使是害羞、不善言詞的孩子,動物也不會嫌棄,所以和寵物自在相處,對孩子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感,也有很大的助益呢!
 
養寵物該注意的問題和準備
● 評估家中的空間和能否妥善照顧
是否有空間供寵物活動?有足夠的時間帶寵物出外運動嗎?是否能耐心處理寵物的吃、喝、洗澡、排泄等問題?寵物開銷也要納入家中經濟考慮。

● 確認家人與寵物的健康狀況
養貓狗毛屑多,要先確認家中成員是否會過敏;要注意寵物是否帶有細菌或寄生蟲,需進行預防注射、常整修爪牙、梳洗毛髮。

● 避免讓小小孩與寵物單獨相處
小小孩不清楚寵物的習性,可能會伸手抓寵物耳朵或尾巴,或是在小狗吃飯時摸牠,這些舉動會讓寵物翻臉,爸媽應在旁看顧及引導。

● 不在寵物面前餵小小孩吃味道濃郁的食物
寵物的嗅覺靈敏,若是只餵小孩,讓寵物在一旁流口水,可能會引起寵物搶食而讓孩子陷入危險。

● 別讓寵物在小小孩面前表演刺激的遊戲動作
寵物過度興奮可能會發生衝撞,難以控制。

● 和寵物相處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無論是跟寵物玩耍或照顧之後,都要記得「洗手」是保健的基本原則。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