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孩子一起迎接新生兒

懷了第二胎,雖然開心家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但也擔心大孩子會吃醋爭寵。其實,手足間競爭比較的心態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引導大孩子接納弟妹的過程中,多同理他的情緒,給他愛的保證,並且增加他的參與感和責任感,相信大孩子就能開心地迎接弟弟或妹妹的到來。

和大孩子一起迎接新生兒

懷了第二胎,雖然開心家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但也擔心大孩子會吃醋爭寵。其實,手足間競爭比較的心態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引導大孩子接納弟妹的過程中,多同理他的情緒,給他愛的保證,並且增加他的參與感和責任感,相信大孩子就能開心地迎接弟弟或妹妹的到來。

1幫助孩子適應家中新成員的到來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如果您計畫再生一個孩子,而家中的第一個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那麼您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在新生兒出生後,會有一段激烈的手足競爭時期。若您的第二胎與第一胎之間相差不到三年的話,這種競爭可能會更為嚴重。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從老大的眼光來看,原本他是爸爸媽媽唯一的寶貝,集所有的焦點和寵愛於一身,如今卻必須和小弟弟或小妹妹共享父母的關注,還必須把心愛的玩具、衣物(雖然已經用不著了),送給這位新來的小弟妹,老大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理由會去喜歡這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

新弟妹不適應症
心理學家曾做過兒童如何接納家中新生兒的研究,發現在小寶寶出生後,母親投注在老大身上的感情和注意力的確會減少。對於這種「失寵」的感覺,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例如他們可能會變得愛發脾氣、不講道理、時常哭鬧或愛黏媽媽。有些孩子會則出現退化的行為,也就是恢復到小時候的模樣,例如他原本已經不尿床了,如今卻又開始尿床,或著又開始要求用奶瓶來喝牛奶。其次,孩子也可能會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故意搗蛋,或趁父母不注意時,偷偷的打或捏小弟妹。

其實,爸媽若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知道這些行為只是過渡現象,並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然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與其處罰或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如回到問題的源頭—處理孩子的不安及失落的情緒

處理孩子的嫉妒情結
試想有一天你發覺你最愛的人,不再像從前那樣花時間和你相處,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你會是什麼感覺呢?應該是疑懼、嫉妒、被冷落的複雜感受吧,這正是那些「失寵」孩子的心情寫照呢。那麼,這時你會希望你所愛的人怎麼做,來消除你心裡頭的這些不安呢?

台大醫院兒心中心主治醫師蔡文哲曾經寫過一個自己的經驗:「有一次準備買禮物祝賀朋友的彌月之喜,因為之前和新生兒的三歲姊姊有幾面之緣,順手就買了一本故事書給姊姊(內容談到一個大孩子有了小弟弟後的各種情緒及行為),隔幾天聽她媽媽轉述:小姊姊拿到禮物興奮異常,因為那段時間所有的禮物都只是送給弟弟,而她一直被冷落一旁,於是送童書的動作直接完成了我挑選童書內容的目的:還是有人愛她的。」

擺脫手足情結的良方
《小小大姊姊》這本書裡,生動的描述了手足間的愛恨情結,小姊姊因為嫉妒弟弟搶走了父母的關愛,有一天突然有個想法,她跑去跟媽媽說:「小弟弟已經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然而,媽媽聽了小姊姊的話,卻是出人意料的安靜,她沒有立刻跑去看小弟弟,卻緊緊把小姊姊抱在懷裡。因為媽媽懂得小姊姊的心理,這正是小姊姊想要的,她需要確知媽媽還是愛她的,也還是需要有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光。

唯有確知父母仍舊是愛她的,不會因為有了小弟妹而減少父母對她的愛,孩子心中就能找回安全感,在擺脫對小弟妹的負面感受後,也能慢慢去發覺這個新弟妹的優點。比如在《小小大姊姊》中,隨著弟弟慢慢長大,小姊姊發覺弟弟不再是個只會哭鬧的小怪物,而是個很好的玩伴,她總是能逗得弟弟很開心,也只有她能聽得懂弟弟的牙牙學語,她找到了做姊姊的成就感與樂趣—弟弟是最支持小姊姊的觀眾與崇拜者呢!

這本從大孩子的觀點來看待家中增添新成員的圖畫書,不止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適應的好讀物,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得到不少教養孩子的啟示呢。

家庭新成員的到來,是大部分學齡前孩子都會面臨的壓力事件,只是有些孩子的不安會表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比較溫和;而且,通常孩子也都能逐漸適應這些隨之而來的改變,一開始的問題行為也會慢慢消失。但是如果在這過程中,父母可以先理解孩子的心態,以共讀圖畫書或提供孩子參與迎接新生兒的準備工作,協助這些小哥哥小姊姊做好心理準備,就能讓他們更容易接納甚至變得期待家庭新成員的到來了。
 

2行為倒退,不是變壞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小謙一直很期待媽媽生個妹妹,可是自從妹妹出生以後,原本十分乖巧、獨立的他,卻常常趁機賴在爸媽身上,甚至偷吃妹妹的奶嘴,讓爸媽好頭疼。

老大因嫉妒而出現退化行為
孩子行為開倒車,通常是在情感受到重大挫折或生活周遭發生重大改變時,常見的狀況有三:(1)家中增添新生兒時,(2)對新環境或新的照顧者時,(3)家人之間發生重大事故時。

家有新生兒,生活節奏往往會因小寶寶而改變。對老大來說,可能會感到爸媽和他玩的時間減少了,總是叫他不要吵到小寶寶,而且媽媽抱小寶寶的時間也比他多。這些都會引起孩子的嫉妒,以為爸媽不像以前那麼愛他,於是會做一些負面行為來引起注意,或是模仿寶寶的行為;而原本已做得很好的穿衣、吃飯及收拾玩具等生活能力,也常出現倒退現象。

孩子感覺自己仍受到重視
為了減緩大孩子的退化行為,當爸媽把新生兒接回家後,最好能維持老大既有的生活作息規律,並且和他有一定的時間相處、說話和玩耍;同時,也要接納他想嘗試當小嬰兒的心情,例如:把他像嬰兒一樣抱在懷裡說悄悄話、談談他小時候的故事⋯⋯。此外,不妨送他新的小桌椅或小書櫃,讓他從具體空間和生活物品上的改變,感受到自己「升級」了。

孩子在迎接新弟妹的階段,情緒會比較敏感,爸媽和他說話時,要很認真,切忌敷衍或不耐煩。建議爸媽多花幾分鐘緊緊抱他一下或說幾句悄悄話,這麼做,更容易讓他心甘情願地表現出正向的行為。

循序漸進引導,讓老大更合作
建議爸媽運用下列原則來引導孩子,以減少產生退化行為的機率——

● 約訂新家規:與孩子一起討論手足相處的家規,並示範正確做法,比如說,輕輕拍撫小寶寶、不能摸頭頂。

● 公平的態度:爸媽不要認定大的就該讓小的,親子相處時,要顧及孩子們不同的需求和能力,分別滿足孩子的需要,但也須要求遵守規矩。

● 增進好感度:引導老大認識小寶寶的特徵、喜好,參與照顧,隨著時間自然而然地熟悉,進而喜歡小寶寶。

3以圖畫書減緩老大的嫉妒情節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如果您計畫再生一個孩子,而家中的第一個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那麼您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在新生兒出生後,會有一段激烈的手足競爭時期。若您的第二胎與第一胎之間相差不到三年的話,這種競爭可能會更為嚴重。

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從老大的眼光來看,原本他是爸爸媽媽唯一的寶貝,集所有的焦點和寵愛於一身,如今卻必須和小弟弟或小妹妹共享父母的關注,還必須把心愛的玩具、衣物(雖然已經用不著了),送給這位新來的小弟妹,老大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理由會去喜歡這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

新弟妹不適症
心理學家曾做過兒童如何接納家中新生兒的研究,發現在小寶寶出生後,母親投注在老大身上的感情和注意力的確會減少。

對於這種「失寵」的感覺,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例如他們可能會變得愛發脾氣、不講道理、時常哭鬧或愛黏媽媽。有些孩子會則出現退化的行為,也就是恢復到小時候的模樣,例如他原本已經不尿床了,如今卻又開始尿床,或著又開始要求用奶瓶來喝牛奶。其次,孩子也可能會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例如故意搗蛋,或趁父母不注意時,偷偷的打或捏小弟妹。

其實,爸媽若能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知道這些行為只是過渡現象,並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然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與其處罰或制止孩子的行為,不如回到問題的源頭—處理孩子的不安及失落的情緒。

處理孩子的嫉妒情節
試想有一天你發覺你最愛的人,不再像從前那樣花時間和你相處,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你會是什麼感覺呢?應該是疑懼、嫉妒、被冷落的複雜感受吧,這正是那些「失寵」孩子的心情寫照呢。那麼,這時你會希望你所愛的人怎麼做,來消除你心裡頭的這些不安呢?

小小大姊姊這本書裡,生動的描述了手足間的愛恨情節,小姊姊因為嫉妒弟弟搶走了父母的關愛,有一天突然有個想法,她跑去跟媽媽說:「小弟弟已經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然而,媽媽聽了小姊姊的話,卻是出人意料的安靜,她沒有立刻跑去看小弟弟,卻緊緊把小姊姊抱在懷裡。因為媽媽懂得小姊姊的心理,這正是小姊姊想要的,她需要確知媽媽還是愛她的,也還是需要有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時光。

台大醫院兒心中心主治醫師蔡文哲曾經寫過一個自己的經驗:「有一次準備買禮物祝賀朋友的彌月之喜,因為之前和新生兒的三歲姊姊有幾面之緣,順手就買了一本故事書給姊姊(內容談到一個大孩子有了小弟弟後的各種情緒及行為),隔幾天聽她媽媽轉述:小姊姊拿到禮物興奮異常,因為那段時間所有的禮物都只是送給弟弟,而她一直被冷落一旁,於是送童書的動作直接完成了我挑選童書內容的目的:還是有人愛她的。」

愛他,擺脫手足情節的良方
能夠確知父母仍舊是愛她的,孩子就能心中找回安全感,在擺脫對小弟妹的負面感受後,孩子也慢慢能去發覺這個新弟妹的優點。比如在《小小大姊姊》中,隨著弟弟慢慢長大,小姊姊發覺弟弟不再是個只會哭鬧的小怪物,而是個很好的玩伴,她總是能逗得弟弟很開心,也只有她能聽得懂弟弟的牙牙學語,她找到了做姊姊的成就感與樂趣—弟弟是最支持小姊姊的觀眾與崇拜者呢!

這本從大孩子的觀點來看待家中增添新成員的圖畫書,不止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適應的好讀物,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得到不少教養孩子的啟示呢。

雖然家庭新成員的到來,是大部分學齡前孩子都會面臨的壓力事件,而且慢慢的,孩子也都能適應這些隨之而來的改變,一開始的問題行為也逐漸消失了。只是,在這過程中,有些孩子的不安會表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比較溫和。

其實,還有一些不錯的辦法,父母可以用來協助這些小哥哥小姊姊,讓他們更容易接納甚至變得期待家庭新成員的到來。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便將談及懷孕時,父母如何幫助老大做好心理準備,以及在小寶寶誕生後,父母怎麼幫助老大扮演好哥哥姊姊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