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檢查指南

產前檢查可以預防、治療或矯正胎兒時期的種種問題,對於維護準媽媽與胎兒的健康可說是十分重要,因此,除了懷孕前的諮詢之外,準媽媽一旦確定自己懷孕後,就該盡快接受第一次產前檢查。

產前檢查指南

產前檢查可以預防、治療或矯正胎兒時期的種種問題,對於維護準媽媽與胎兒的健康可說是十分重要,因此,除了懷孕前的諮詢之外,準媽媽一旦確定自己懷孕後,就該盡快接受第一次產前檢查。

1懷孕初期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當妳確定懷孕後,只要到全民健保特約婦產科或醫療院所進行檢查,即可領取《孕婦健康手冊》,瞭解全民健保對孕婦產檢的相關規定。之後,更別忘了定期接受產前檢查,如此才能保障自己與胎兒的健康,也可以預防、治療甚至提早矯正胎兒期間的種種問題。

給準媽媽的小提醒:
全民健保目前免費提供孕婦14次例行產檢與3次超音波檢查,並增加1次懷孕中期「妊娠糖尿病篩檢」1次貧血檢查補助,而一般婦產科醫療院所建議的理想產檢次數則約15次,因此,如果妳的產檢次數超過了健保規定,或是接受了其他的特殊檢查,就必須自行負擔費用喔!
 
110年7月起全民健保公費產檢增加項目
● 增加4次產檢健保補助給付【第8、24、30及37週】
● 增加2次超音波檢查【第8-16週及第32週】
● 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1次【第24-28週】
● 新增貧血檢驗1次【第24-28週】


懷孕初期(第一孕期:13週以前)
●滿6週 (懷孕週數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
此時正是發現月經沒來後的第一次檢查,項目如下:
*驗孕。
*問診:家族疾病史、過去疾病史,及本胎不適症狀,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超音波檢查:排除子宮外孕可能性。
*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血壓、乳房、甲狀腺、骨盆腔、胸部及腹部檢查。

●滿8週
開始用孕婦手冊做第一次例行產檢,每個月產檢一次。
*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12週
*實驗室檢驗:血液常規(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紅素、血容積、平均紅血球體積)、驗血(視情況檢查是否有地中海貧血、B型肝炎表面抗原、德國麻疹抗體、水痘抗體、愛滋病抗體)、血型、Rh因子、VDRL(梅毒血清反應)、尿液常規(尿蛋白、尿糖)、子宮頸抹片檢查。
*第一次超音波檢查:其目的在於觀察胚胎個數、著床與發育、校正預產期,萎縮卵、葡萄胎、等病態妊娠的可能性,並且藉由超音波觀察孕婦的子宮與卵巢是否正常。
*自費檢查:若要進行早期唐氏症篩檢、子癲前症風險評估、或是NIPT,建議於11至13週進行。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胎心音。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2懷孕中期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懷孕中期進入比較穩定的階段,媽媽可以細細體會自己的變化,也可以輕鬆地準備寶寶的用品囉。別忘了好好吃、好好睡、適度運動,維持好心情。請一定要記得定期產檢,讓母子都健康。

懷孕中期(第二孕期:14~26週)
●滿16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16-18週特殊檢查
檢查項目:
*抽血做唐氏症篩檢。
*高危險群孕婦或醫師認為有必要者必須接受羊膜穿刺檢查。

高危險群孕婦包括:34歲以上、超音波檢查異常、胎兒甲型蛋白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異常、曾生過先天異常胎兒、有家庭病史、本胎可能產下畸形兒者。

●滿20週
檢查項目:
*第二次超音波檢查:其目的在於觀察胎兒各部器官的發育是否有重大畸形,以及羊水量與胎盤是否正常。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22-26週
檢查項目:
*建議高危險群孕婦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以發現胎兒有無外觀及內臟器官之重大異常。
高危險群孕婦包括:34歲以上、超音波檢查異常、胎兒甲型蛋白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異常、曾生過先天異常胎兒、有家庭病史、本胎可能產下畸形兒者。

●滿24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24-28週
*特殊檢查: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
「妊娠糖尿病篩檢」健保補助採行的是75克糖水檢查,須空腹8小時到院做第一次抽血,然後喝糖水,於一小時、二小時後再各抽一次血,共需抽三次血,只要有一個數值高於標準,就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3懷孕晚期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到了懷孕晚期,準媽媽身體的負擔會比較重,除了維持例行的產檢,也要多加留意自身的變化,有任何疑問都要及時向醫師諮詢,確保腹中寶寶和自己的安全。

懷孕晚期(第三孕期:27週以後)
●滿28週
從第28週開始,每兩週產檢一次。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0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2週
檢查項目
*第二次梅毒血清檢查(VDRL)
*第三次超音波檢查:其目的在於評估胎兒生長是否適當,有無生長遲滯的情形,或胎頭太大、胎兒體重太重而可能產生難產之情況;並可診斷出是否為前置胎盤或胎位不正(如臀位或橫位)。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4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6週
從第36週開始,每週產檢一次。
*特殊檢查:乙型鏈球菌篩檢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建議孕媽咪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劃

●滿37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8週
檢查項目:
*骨盆腔檢查:若孕婦沒有過陰道生產的經驗,可以請醫師評估骨盆腔大小及形狀,與醫師討論生產方式的決定,是否需要做出修正。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39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滿40週
*例行產檢:
1.問診:本胎不適症狀,例如水腫、靜脈曲張、出血、腹痛、頭痛、痙攣等。
2.身體檢查:體重、血壓、子宮底高度、胎心音、胎位。
3.實驗室檢驗:尿蛋白、尿糖。
※超過產期,與醫師討論是否入院催生。
 

4自費產前篩檢

作者 | 洪蘭職稱(如果有職稱欄位的話)

自費產前篩檢有哪些項目?準爸媽們又該不該做自費篩檢呢?

文/詹益宏│婦產科權威醫師

由於國內經濟大環境不佳,國人生育率迭創新低,許多年輕夫婦選擇做頂客族。即使準備生育,生育的孩子數也不多,多為一個,頂多兩個,因此每個孩子的健康和益形重要。

以前,準媽咪對自己是否能生下健康無缺陷的孩子,只能聽天由命。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進步,有愈來愈多的檢查,可以幫助準爸爸、準媽咪了解尚未出生的孩子是否健康、是否有身體上的缺陷。

其中有些基本檢查是目前健保可以提供的,但有更多較先進的檢查是健保不提供的,也就是必須自費的。這些自費的檢查項目有的相當昂貴,因此準父母必須了解這些檢查的目的及必要性,並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來做出適當的選擇。

目前比較常做的產前自費項目有:

一、絨毛採檢術:大約懷孕10至13週即可做,可判斷胎兒的染色體是否異常,包括最常見的唐氏症。好處是懷孕早期,即可判斷出胎兒的染色體是否異常。萬一真有異常,要終止懷孕風險較小,身體恢復較快。缺點是可能造成胎兒肢體的缺陷,所以許多醫師都盡量改為做羊膜穿刺術。

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篩檢:SMA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國人中大約百分之三的人帶有這種遺傳因子。 如果雙親都帶有這種因子,生下的孩子就有四分之一會罹病。輕則肌肉無力,嚴重的可能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傾向建議孕婦在懷孕早期抽血,做這項基因的篩檢。

三、X染色體脆折症篩檢:大約百分之八十是家族性遺傳,百分之二十是後天基因突變,生下的孩子可能智能發展遲緩。建議家族中有人是X染色體脆折症或不明原因的智能發展遲緩的女性,在懷孕早期接受這項血液篩檢。

四、子癲前症篩檢:子癲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或稱懷孕引起的高血壓。在台灣發生率大約是百分之二(世界各國統計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七),以目前每年二十萬的生產數計算,每年約有四千個妊娠毒血症的個案,是造成孕婦死亡的三大殺手之一,也會增加胎兒早產和死亡的風險。妊娠毒血症多半發生在第三孕期,以前婦產科醫師只能靠產前檢查,到懷孕後期發現有妊娠毒血症的症狀時,再給予降血壓的藥物治療(通常效果都不理想)。如果症狀無法控制,只好提早讓胎兒娩出而增加了早產的風險。

目前可以在第一孕期(剛懷孕的前面三個月),利用抽血檢測胎盤生長激素(PIGF)及妊娠相關的血漿蛋白A(PAPP-A),和測量子宮動脈阻力來預測妊娠毒血症的發生機率。如果風險偏高,可以給予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做預防性的治療,以降低懷孕後期發生妊娠毒血症的風險。所以建議高齡懷孕、原本就有高血壓、多胎懷孕或前胎懷孕有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婦女,最好能接受這項篩檢。

五、唐氏症篩檢:雖然生下唐氏兒的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但年輕孕婦仍然可能生下唐氏症的孩子。因此建議在經濟狀況許可下,盡可能接受這項篩檢。唐氏症篩檢可在懷孕11週至14週間做,也可選擇15至20週做;前者除了抽血,還要用超音波測量胎兒頸部的透明帶,檢出率大約是百分之八十五,後者只要抽血即可,檢出率約百分之八十三。

六、非侵入性胎兒基因檢測:懷孕10週後即可抽血檢測,檢測出胎兒第13、18和21對染色體異常的準確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的報告甚至認為接近羊膜穿刺的準確性。目前認為檢測出正常(無異常)可不做羊膜穿刺檢查,但檢測出有異常時,仍需靠羊膜穿刺檢查來確認。對極不易懷孕的高齡婦女,可部分替代羊膜穿刺的功能,避免羊膜穿刺帶來的風險, 畢竟羊膜穿刺還是有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流產的風險。

這項檢查沒有流產的風險且準確率很高,但並不能完全取代羊膜穿刺檢查。羊膜穿刺檢查可以瞭解二十三對染色體的情況,但此非侵入性胎兒基因檢測卻只能檢測出第13、18及21等三對染色體的異常,雖然新發展出來的五合一和十合一檢測乃至項目更多的罕見疾病的檢測,仍然不如羊膜穿刺檢測的結果完整。

目前這項檢查的費用非常高昂,約一萬四至三萬八,且必須完全自費 ;如果費用可降得更低,用來取代抽血的唐氏症篩檢是可以期待的。

七、羊膜穿刺檢查:是目前檢測胎兒染色體最完整也最可靠的方法,缺點是由於它是侵入性的檢查,可能增加胎兒流產的機會,大約增加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目前針對滿34歲以上的孕婦,和唐氏症篩檢結果風險高於1/270的孕婦,實施羊膜穿刺檢測,國健署每個個案會補助五千元,因此符合條件的孕婦強烈建議接受這項檢查。

16至20週間都可實施這項檢查,但考量羊水培養報告出來約需二至三週,萬一檢測結果異常,按照優生保健法的規定,終止懷孕必須在懷孕24週內完成,因此醫師多半建議孕婦在懷孕16至18週間實施這項檢測。

八、羊水晶片篩檢:做傳統羊膜穿刺檢測時,多抽約十西西的羊水即可。透過晶片檢測可檢出染色體中的小片段缺失,可比對出上百種罕見疾病的罹病率。缺點是費用昂貴(約需一萬八千元),除非絕對必要或經濟上寬裕才考慮。

九、高層次超音波:利用解像度高的超音波,由超音波專家花較長的時間,替胎兒做從頭到腳的全身掃描。可檢測出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胎兒缺陷,包括腦部構造、顏面構造、心肺、肝腎、腸胃、四肢、生殖器等器官和外觀的異常大多可以檢測出來;但是聽力、視力、智力和平面血管瘤則無法檢測出來。通常在懷孕20至24週間做,可能花費三千至五千元。但它可提供相當多的胎兒資訊,如果可以,產檢中能接受一次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是比較理想的。

比較起來,3D或4D的立體超音波提供的是胎兒臉部影像,滿足準爸爸準媽媽對孩子容貌的想像;但在提供胎兒的健康資訊上,是遠不如高層次超音波的。